12

2024-06

当前位置: 纤蔓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辛弃疾爱国情怀3000字论文14篇

| 浏览量:

辛弃疾爱国情怀3000字论文14篇

辛弃疾爱国情怀3000字论文篇1

惟愿终夜长开眼,报得平生未展眉。

这是元稹悼念亡妻的千古名句,送给辛弃疾,恐怕一点也不合适。

可我还是觉得,读罢辛词,恐怕真值得一宿不眠。

辛弃疾是那个永远热血,永远眼含热泪的少年英雄,他几百骑独闯金营,活捉叛徒,全身而退,还军南宋,这是他一生难忘的高光时刻。

可从此,他也再没长大过。

他的词,确实拓宽了宋词的题材,确实豪迈高亢有力量,确实是时代最强音,也确实是典故层叠,诘屈聱牙。

所以我总不记不住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种典故套典故的句子,也总不知道寄奴和佛狸,谁才是他心中的大英雄。

但是,我轻易地记住了,某个初春时节的灯火阑珊处,某个夏夜的蛙声一片,某个中秋的明月向何处去悠悠,某个冬天里的剩水残山,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还有那十里平世界的小小兴亡。

所以当一个少年英雄,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的时候,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的时候,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时候,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的时候,见青山多妩媚的时候,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时候,

就总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无法和解的不甘心,所以他的眉头也总是紧锁着吧。

近来总爱做梦,梦里不是在背诗就是在唱歌,白天里总记不住的句子,梦醒了居然就记住了。

恐怕不是梦有多神奇,而是枕着白天的执念,执念就变成了梦;所以要么一直没睡着,要么一直没醒来。

惟愿平生长开眼,报得终夜未展眉。

写辛弃疾的爱国事迹作文3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弃疾爱国情怀3000字论文篇2

那个冬季的午后,我手里捧着一本散文集,无意识读到辛弃疾的一首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即而那股豪情将我召唤到了那个动荡的时代。

我仿佛听到了恒古中的雄浑的号角声……

仗剑的辛弃疾

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练剑法,有着一腔热血,金宋乱世,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年仅22岁的他,拉起一支数千人的义军与耿京的义军合并,并说服耿京南归。过了几天,有叛徒偷走印信,是他一人单枪匹马追了两天,终于第三天提了人头而归。此后耿京被杀,又是他率数十骑突入直擒叛将,惊为天人。这是辛弃疾年少时便建立的不朽功绩。

在我眼中,在战场上,他仗剑时是那样雷厉风行,浑身是胆的好儿郎。他不惧刀光剑影,无畏血雨腥风,更未曾退缩苟安。他的一言一行皆映照了爱国英雄的风范。

握笔的稼轩翁

南归后,便也只能与友人聚聚,而后醉后感怀,挑灯看剑,那一腔报国之心埋藏心底。他持起了那支羊毫软笔,抒写心底的情怀与愤懑。在无那豪气干云天的一起营中喝酒吃肉,一起战场厮杀,血溅战袍的情节,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

是的,他没有放弃,“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不谙世事,而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愤世嫉俗。在面对“宝马雕车香满路”的情况下,他内心虽惆怅,但更是那祖国昌盛的万般期待。

他,就是这样一位能文能武的“士”,满腔热血的“将”,虽壮志难酬仍一生豪迈。

他亦是正义与忠贞的化身,是爱国者,是民族英雄!他是那山间的清泉,流过南宋怯懦腐朽的血液里,即便无力回天,却为时代,为历史长河注入了涤心之力,千古流芳。

辛弃疾爱国情怀3000字论文篇3

这两天闲暇之余有幸读到了邓广铭先生的《辛弃疾》传,传记在较为翔实的记录了辛弃疾的一生时,又加入了一些辛弃疾的诗歌,还注意了简洁明了与用词工整,的确是一部值得多读的作品。

然而,辛弃疾六十八年丰富而又富于起伏的人生,并不是一部仅记载其生平事迹的传记就可以囊括的,而这六十八年人生的丰富,也并非这一百多页就能包含的,至于其更深刻的内在思想与品质,则更需要读者自行体会。辛弃疾这个伟大人物,其人生的壮阔波澜,曲折非凡;其知识的广阔渊博,深厚浩瀚;其词作的优美精巧,豪放壮丽,这些都足以使其作出惊人的成就。而除此之外,仕途起伏,郁郁不得志,这点倒是与很多词人相同,但不同的是,辛弃疾对于养兵用卒之法,作战指挥之略也同样精通,试想倘若宋朝待他不薄,那中国可能少了一个伟大的词人,转而多出了一个伟大的抗金战略将领,历史是否会改写,也就未可知了。但至少,辛弃疾的才华是词作,诗歌,是文章,书法,也是战场,兵营。正所谓: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位绝世的全才。

像人们一直说的那样,这些文人墨客一般都是在仕途的逆境中造就的,辛弃疾空怀一身安邦定国的策略,却一生都得不到重用,几次上马的机会还是平定内部战乱,而至于其一生的抗金大志,则致死都难以实现,无论是《御戎十论》还是《九议》抑或是晚年被召见入宫分析局势,他对与如何打败金人有着独到的见解却永远得不到重视。职务总是远离作战最前沿,官职一直调来调去,还要因其气节遭受众人排挤,三次回到乡中隐居最后病死家中。对于这样一位满心期待带兵打仗的将领,可能死时都没看到宋朝统一就是最大的遗憾,也是老天最无情的讽刺。辛弃疾与所有人都一样,也曾是年轻气盛,意气风发的少年,也有过远大理想,奋勇向前,也会自恃于功绩,自满于才华。酾酒赋诗,高谈阔论,剑指北方,气冲昆仑。到后来,一切都变成了一个重病的老人,拄杖忘向远处的长安,宫阙如旧,可人早已不如前。

买辛弃疾传的起源,还是因为以前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渴望从辛弃疾,苏东坡这样的`伟人身上找到答案。辛弃疾的一生十分曲折,早年不得重用,中年被贬回家,晚年看着好友朱熹被说成伪学。想以陶渊明慰藉自己,却总难以掩饰心中豪情,想纵情山水,却直到晚年还想着保家卫国,被人诬陷弹劾,却还对国家忠心耿耿,看到朝政腐败,却还对收复失地矢志不渝。所以,这样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其在政海漂流,却仍保持不屈气节的原因又是什么?

以前总觉得,当人生不能留下一些名垂千古的功绩时,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当人并不能被历史留住时,人生的长与短便没有什么具体区别。不知道辛弃疾在他人生中是否考虑过这件事,但我觉得他的人生就算没有留下这样的诗词成就,这样的人生在他看来也并不算虚度,即使一生中有着失意困苦不别理解,但是他总是为抗金的理想而不断奋斗的,其诗,其文也大多都写了心中的抗金斗志。可能若人能为其理想而坚持一生,不曾有过回忆,也没有过松懈,这样的人生即使没有名垂千古,却也充满了意义。所以,若把人生的意义仅看成名垂千古或有所建树未免也太功利了些,太无趣了些,人生之精彩在于一路上对于理想追求的那种不懈的奋斗,为之不断充实自己,为之不断超越自己。一生走过,回头望去,自己已早和开始时不同,随着人生进程而慢慢升华,寻找到喜爱的事,喜爱的人,拥有一方可以守护的天地,人原来不是为了名垂青史让别人记住而活,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让自己多年后回首可以骄傲的昂起头。

将来的岁月里,还要继续探寻辛弃疾,与伟人讨教人生的意义。

辛弃疾爱国情怀3000字论文篇4

以前只知道辛弃疾的豪放,而读他的词,我不禁愕然,以武起事,竟然是壮志未酬的苦闷与悲愤成就了文学的他。而这对他来说,又会是怎样一种辛酸?

有人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写成的。我坐在桌边沉思:对于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领来说,这也是一种生命的悲哀。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的,是他栏杆拍遍的一脸惆怅。

这也是历史的悲哀!如此强烈的爱国之心一次次被昏晕的朝廷和奸佞的小人淬火。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行驶,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强大而迅速发展的祖国。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面,拿着笔我会想:要是让辛弃疾看到,是否会让他羡慕不已呢——我们也在走一条携笔从戎的道路。作为一名国防生,我无需以一方面的人生悲剧来换取另一方面的光彩;我有我的追求,我要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壮;“将军本色是诗人”,我也要有文人宽广的胸襟;我会实现我的理想,时过境迁,辛弃疾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报国无门与龟因无路的徘徊也一去不复返了。

我曾为辛弃疾的深深的爱国之情所感动,面对着祖国,可能我们仅仅是大海中的一粒小水滴,但正是这一滴滴小水滴的积累,才有了大海的波涛汹涌。同样,祖国的发展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投入,好男儿志在四方,我们欣赏“沙场秋点兵”的辛弃疾,献身祖国的国防,我们无悔!

我又仿佛看到了辛弃疾,但这次一头白发的他一改以往的忧伤,对着我脸上出现了灿烂的笑容……

辛弃疾爱国情怀3000字论文篇5

都言“这是个需要英雄的时代”,可我们需要自我审视,是否给英雄留以用武之地好让其发光发亮呢? 谁笑意缱绻轻掩锋芒,谁素衫白袍卸了戎装,谁堪忆往西明月三千里征战沙场,岁月无声终不敢忘,他似这半世羁狂,半世怅惘,换的一个此心安处是吾乡,剑锋所向,信守八方。辛将军手执酒壶腰挎宝剑脚蹬马鞍的飒飒英姿仿佛还是那个胸中只流淌着热血的凌云青年,只身闯敌营,以一敌数的传奇也无法抹去老年仍壮志难酬的遗憾。只怪那昏庸软弱的南宋朝臣,沉溺于西子的熏醉暖风,削去你的棱角,掩埋你的光芒,可气!可叹!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折戟沉沙铁未销”固然令人扼腕长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固然令人唏嘘叹息。时势造英雄却也有局限性,花花轿子人抬人,话糙理不糙,任你再如齐天大圣般神通广大,五指山一压,剩下的也就只有脱口大骂了罢。

英雄源自我们内心的信仰与追求,可心灵上的缺失远比肉体上的残缺要更为痛楚,所以不必消极躲避问题,若是可以,便尽己所能给英雄个机会吧。如果做不了英雄,便作他们的后盾,如果做不了伯乐,便作一枚马鞍,这个世上不只有英雄,还有默默守护英雄的,可爱的你。

是什么让我记住这样的你,战场上你可气吞万里,笔墨下你有九州山河。武器下是你的一片铁血丹心,笔杆下是你不悔的爱国情。辛弃疾——相隔万年,你的英灵更加清晰,你的魂魄更加让人动容。 看那南宋风雨飘摇,金兵战马的铁蹄踏碎大地之时,你目睹了一切百姓痛苦的呻吟,金人残酷的杀戮。你眼眸中愤怒的熊熊烈火在燃烧,便你立下少年志向,誓要恢复中原报国耻。誓言在此永不忘,少年自有少年的刚强。 汉人不甘受辱,起兵反抗,你亦起义反金,澎湃激昂。你慷慨淋漓,豪情万丈,率领起义兵浩浩荡荡踏破中原。你率领仅仅五十余人冲进几万人的敌营,将叛徒带回朝廷。烈烈胆魄是对你的写照,不惧不馁是你的英肠。你的生命就此万丈光芒,与日月同在,与山脉同长。

初入仕途,你年轻有为,血气方刚。你提出北伐金兵的建议,百姓们无不欢呼雀跃,朝廷却迟迟不肯给予答复。最终,你只能辗转各地,做着县官,无法踏上战场,一扫金兵。可这能怎是那个胸中拥有千军万马的他?怎能是那个想要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他? 起起伏伏的人生,一路坎坷艰辛。也罢,在朝就要为朝廷付出所有心血,在野就要让足迹镌刻进每一寸山河。你的心中有一方战场,在那里你的剑锋亮起锋芒。 北固亭上,你仍旧壮志未酬。登楼远眺,天涯望断,愁苦何极,眼前是哪一片山川?思悠悠,恨悠悠,只愿风流不被雨打风吹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你是豪情万丈,亦是壮志难酬。 当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勿忘国耻”时,你的内心能否有触动?你的内心触动又有多大? 我不清楚。但我知道,对于我来说,那只是冰冷冷的四个字。远不及影片《二十二》给我带来的震撼。 它没有歇斯底里,没有涕泪具下,没有言语讽刺。 他有的只是安静。安静的记录老人们的生活,安静的记录老人们的言语,安静的记录老人们的无声的眼泪。剩下的,全交给观众。 老人们大多都已经释然,她们大都选择将那种深刻的痛伴随着时光,伴随的微风,消散去。 他们面对非议,面对邻居的“日本娘”的称呼,他们选择了沉默。鲁迅先生说:“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想,老人们不愿在爆发,不愿在一次体会那种深刻的痛,他们选择“灭亡”——将他们的痛散去,深埋,不在纷扰他人。

辛弃疾言道:“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没有一个独立的国家,他们的人民也不会幸福。老人们的悲剧,追其根本,我想是当时的战乱,是当时中国的两半社会性质。 我们不愿再去体验战争带来的伤痛,我们渴望和平。不论是本国,还是他国,都是如此。只有和平的社会,才能造就田园生活的惬意,才能产生更多的欢颜笑语,才能营造享受生活的机会。 很多次在提到爱国词人时,总是第一个想到辛弃疾,或许他并没有过多的功名,但却始终令我不由自主地为其文韬武略所倾心。始终记得老师在讲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说起他来的那种遗憾的语气“可惜了呀,古时文武双全的人本就不多,可惜他生错了时代。”后来,在听到他写的这一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作东家种树书”,方才深刻地体会到他的那种无奈以及壮志难酬。也不禁为其惋惜,也不禁为其畅想若是身在汉武帝等重才之帝的时代他是否就不会再有那么多的愁绪?

佛教都宣扬,人是有来生的。我也希望有,若是有也希望辛弃疾可以投身于一个属于他的时代,再创那个单枪匹马杀数人的辉煌。

辛弃疾爱国情怀3000字论文篇6

近来拜读《辛词》,颇有一股豪气涌上心头。真想穿越千年,站在狼烟四起的抗金战场,看辛弃疾如何金戈铁马、挥斥方遒;想穿越千年,回到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做辛弃疾忠实的倾听者,替稼轩分担一点儿家国之忧。

中国从古至今无数的爱国诗人,像一颗颗闪耀的明星镶嵌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坛的历史长河中,褶褶生辉。从先秦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唐朝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从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如梦来"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多少为国家、为人民奔走疾呼的灵魂,多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辛弃疾也是其中之一,但他又是与众不同的`一位。别人大多都是用文字、用感情在呐喊,以便唤醒"沉醉"的政府和民族,而辛弃疾则是拿起武器亲自上战场的爱国词人。

李贺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辛弃疾做到了。他二十多岁时,组织抗金队伍,带上"吴钩"亲上战场,甚至夜闯敌营,擒拿叛徒。他的英勇曾让"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让"懦士为之兴起".

辛弃疾想这样一直为国家分忧,为百姓解难。但腐朽的南宋王朝"亲小人,远贤臣",偏信谗言,懦弱胆小,贪图享乐,无心收复河山,所以,辛弃疾空有一腔豪情无法施展。罢了!只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意。我们不好说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这是历史的不幸,但这又是中国词坛最大的幸运,中国词坛从此多了一位光芒四射的词人。光照古今,响彻千年!

辛弃疾南归十年后写过一首《水龙吟》,我最是喜欢。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南宋朝廷早已南迁,偏于一隅,想的不是如何收复失地,而是"乐不思蜀"整天享乐。"红巾翠袖"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热闹情景,让辛弃疾伤情不已,不禁流下了"英雄泪".所有人都已把他乡作故乡,只有辛弃疾仍然把自己看成一个"江南游子".他眼望故乡,遥岑远目,祖国的大好河山还在敌人的手里,自己的同胞还在敌人的铁骑之下备受蹂躏。但又有谁懂呢?无人会!当年跟随自己奋勇杀敌的"吴钩"多年未曾出鞘,是否已经失去了锋芒,现在也只能是拿出来看一看,心中的抑郁苦闷无处发泄,也无人会懂,只有"栏杆拍遍"表达自己的内心了。

辛弃疾最终不愿随流合污。虽然无人理解他的内心,但他仍不愿学张季鹰、许汜之辈,为品家乡的鲈鱼、为求田问舍而归隐,他怕"刘郎"看不起自己。说到底,辛弃疾还是不想放弃南宋王朝,不想放弃自己抗金的理想,不想违背自己的内心。

《辛词》读来让我心潮澎湃,敬佩《辛词》,更敬佩稼轩本人。不禁忆起金庸先生点赞郭靖的一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辛弃疾爱国情怀3000字论文篇7

辛弃疾自幼习武,又受祖父思想影响。虽处金地,终为宋民,勤习练武,收复失地。

南宋不图霸业,苟安一隅,更为暂时安宁,无奈对金俯首贴耳,年年贡财不断。

少年辛弃疾,愤至狗肉官人,仇恨金敌,不屈反抗,一面丹心。

绍兴二十一年,金人小吏巡查,至辛府,扬言至此要辛弃疾祖父以大宴招待。无法!有苦对谁言?只得以酒肉大宴换得一时平静。但或许只有他看不惯而又敢表达这一切,心中忧愤顿起,愤然抽剑起身,至吏前,直言以剑助兴。不待吏悟,挥剑而起。

身姿矫健,快似雷霆,刀光剑影中,挥剑直至吏前。酒杯倾倒,碟盘落地,厌恶一哼,拱手退下。

绍兴三十一年,辛弃疾乃“隆中诸葛”,五月渡泸,一骑平冈,以才能与胆识,开始结团为盟,戎马抗金。

后与耿京义军合并,任书记长,掌管印信。其手下一僧义端,将印信偷走,辛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三日,终提回一人头。为光复大业,说服耿京南归,亲自南下联络,不料几日之内,部下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

以文为业

观至此,人们或许会觉得辛弃疾会征战一生罢,或至战亡,或至南归而息,这或许也是他想要的吧?但世上之事并非心想事成,待其南归,立刻失去了手中的钢刀利剑,仅剩赣东北舍中一枝羊毫软笔。从此,再无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仅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与无奈的"自嘲。

细品宋词,或只能以“辛”一词形容。艰辛、酸辛、悲辛,辛辣五内俱焚。世上好事之多,为何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是被闲置就是被走马灯似调动。一一七九年,由鄂至湘同僚心情难平,辛弃疾便作词感叹,作《摸鱼儿》。而他的伤痛又有几人能感触到?宋孝宗看后不悦,但其只能以政化词,以武化词,以悲化词,以心化词罢。虽已离政多载,但依旧深切关心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

只得到赣东北修舍,独自咀嚼寂寞。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他的金戈之声,“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是他的悲愤之叹,登危楼,临江水,望长江,拍栏杆,只得热泪盈眶。

拍栏杆,以笔为剑,登楼呼喊,欲向宋发声。以心抚世,又是心力皆具无资格。

金瓯断,月未圆,山河缺,心不安。虽紧握宝剑,却无力而为,终是含恨出生,含恨离世。

辛弃疾爱国情怀3000字论文篇8

以前只知道辛弃疾的豪放,而读他的词,我不禁愕然,以武起事,竟然是壮志未酬的苦闷与悲愤成就了文学的他。而这对他来说,又会是怎样一种辛酸?

有人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写成的。我坐在桌边沉思:对于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领来说,这也是一种生命的悲哀。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的,是他栏杆拍遍的一脸惆怅。

这也是历史的悲哀!如此强烈的爱国之心一次次被昏晕的朝廷和奸佞的小人淬火。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行驶,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强大而迅速发展的祖国。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面,拿着笔我会想:要是让辛弃疾看到,是否会让他羡慕不已呢——我们也在走一条携笔从戎的道路。作为一名国防生,我无需以一方面的人生悲剧来换取另一方面的光彩;我有我的追求,我要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壮;“将军本色是诗人”,我也要有文人宽广的胸襟;我会实现我的理想,时过境迁,辛弃疾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报国无门与龟因无路的徘徊也一去不复返了。

我曾为辛弃疾的深深的爱国之情所感动,面对着祖国,可能我们仅仅是大海中的一粒小水滴,但正是这一滴滴小水滴的积累,才有了大海的波涛汹涌。同样,祖国的发展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投入,好男儿志在四方,我们欣赏“沙场秋点兵”的辛弃疾,献身祖国的国防,我们无悔!

我又仿佛看到了辛弃疾,但这次一头白发的他一改以往的忧伤,对着我脸上出现了灿烂的笑容……

辛弃疾爱国情怀3000字论文篇9

初识这首词,是在小学课本上: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当时看到这首词,先是被旁边的插图吸引了。铺天盖地的浅绿色,老人,孩子。觉得辛弃疾真是一位坦率的武将,温暖幸福的感觉从词中透出。

但是词未变,读词人未变,只是心境会随着时光年轮的刻画慢慢对词融入不同情感的体会。

孑然一座小茅屋,不蔽风日,茅草上烘焙着母亲胸脯一样的温热。屋檐低小,是微卷的睫毛。溪边的草竖起长耳朵,等候着远远传来的吴侬软语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了一幅饱含深情的画面。只觉得翻滚的温情冲破了脚下的泥土直上霄汉,再如烟花般散落下来。星星点点的暖意浸透着。

一生戎马的辛弃疾描绘这样的和美时想必会眼眶湿润吧!金戈铁马数载,满心国计民生的他心中也一定会有一个小小的角落留给自己的家人。也曾像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般的决绝吗?也曾策马扬鞭回望却双袖龙钟吗?对这样恬淡快乐生活的向往与万分遗憾的复杂情感,在旁观黄发垂髫的那一瞬揳入了笔尖。

想到辛弃疾的遗憾,想到家人,如今再反复读这首词,也没了当年初读时轻快的心情。白发谁家翁媪。自己却没有机会看到爷爷满头白发的样子。词里那样一家人在一起的生活总是让我恍惚间回忆起小时候的画面。爷爷常在场院里拉着胡琴摇头晃脑地唱着《珍珠塔》,和在长凳上嗑着瓜子的奶奶一同看着我和弟弟妹妹满世界乱跑,打打闹闹。我们总是抢着到爷爷面前互相告状,为了一点小事便不欢而散,转了一圈回来又和好了。那时的爷爷看我们,心里也会有“最喜小儿无赖”的相同感受吗?……一切都不得而知了。溪上依然青青草,可惜坟前却也已青青草了。

人就是这么奇怪,追忆一个人的时候,无论看到什么,无论在什么场合,总会有意无意地觉得里面渗着些许有关那个人的特别情感,于是有了触景生情,有了睹物思人。就像而今的自己,每每看到这首《清平乐》,总是有种怅惘的感觉,好像里面有着曾经的爷爷和曾经的自己。

如果让我选择,只希望不要做辛弃疾吧。不想远离家人数载偶然抬头看见一家人幸福的场面而满心复杂地写下优美的词作。只希望自己和家人会是幸福的主角。即使也是茅檐低小。

辛弃疾爱国情怀3000字论文篇10

你的笔下有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在战场杀敌的故事。你的笔下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你的笔下还有宋文帝刘毅隆、王玄谟之北伐,而一事无成还被魏击败的故事。你就是豪放派的领袖,一代词宗——辛弃疾。

你一生的梦想就是收复中国北方大面积的国土,所以写出了不朽的爱国诗篇,其中这首《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更是豪放,悲壮异常。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江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你举头眺望长安,可惜只看到了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山挡住,这滔滔江水依然向东流去,夕阳西下,你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叫声。

你不仅善于写豪放词,婉约词更是别具一格。你写的《青石案·元夕》更是令人回味无穷,末尾所讲的那人也许并非确有其人,不过你寄托的理想化身,寄寓着你政治上失意的身世之惑。

你就是一个一心为国,屡遭磨难的辛弃疾;你就是一个屡遭磨难,不折不挠的辛弃疾;你就是一个不折不挠,抱憾终生的辛弃疾。你就是词中之龙——辛弃疾。

辛弃疾爱国情怀3000字论文篇11

近来拜读《辛词》,颇有一股豪气涌上心头。真想穿越千年,站在狼烟四起的抗金战场,看辛弃疾如何金戈铁马、挥斥方遒;想穿越千年,回到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做辛弃疾忠实的倾听者,替稼轩分担一点儿家国之忧。

中国从古至今无数的爱国诗人,像一颗颗闪耀的明星镶嵌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坛的历史长河中,褶褶生辉。从先秦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唐朝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从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如梦来"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多少为国家、为人民奔走疾呼的灵魂,多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辛弃疾也是其中之一,但他又是与众不同的`一位。别人大多都是用文字、用感情在呐喊,以便唤醒"沉醉"的政府和民族,而辛弃疾则是拿起武器亲自上战场的爱国词人。

李贺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辛弃疾做到了。他二十多岁时,组织抗金队伍,带上"吴钩"亲上战场,甚至夜闯敌营,擒拿叛徒。他的英勇曾让"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让"懦士为之兴起".

辛弃疾想这样一直为国家分忧,为百姓解难。但腐朽的南宋王朝"亲小人,远贤臣",偏信谗言,懦弱胆小,贪图享乐,无心收复河山,所以,辛弃疾空有一腔豪情无法施展。罢了!只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意。我们不好说这到底是幸还是不幸?这是历史的不幸,但这又是中国词坛最大的幸运,中国词坛从此多了一位光芒四射的词人。光照古今,响彻千年!

辛弃疾南归十年后写过一首《水龙吟》,我最是喜欢。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南宋朝廷早已南迁,偏于一隅,想的不是如何收复失地,而是"乐不思蜀"整天享乐。"红巾翠袖"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热闹情景,让辛弃疾伤情不已,不禁流下了"英雄泪".所有人都已把他乡作故乡,只有辛弃疾仍然把自己看成一个"江南游子".他眼望故乡,遥岑远目,祖国的大好河山还在敌人的手里,自己的同胞还在敌人的铁骑之下备受蹂躏。但又有谁懂呢?无人会!当年跟随自己奋勇杀敌的"吴钩"多年未曾出鞘,是否已经失去了锋芒,现在也只能是拿出来看一看,心中的抑郁苦闷无处发泄,也无人会懂,只有"栏杆拍遍"表达自己的内心了。

辛弃疾最终不愿随流合污。虽然无人理解他的内心,但他仍不愿学张季鹰、许汜之辈,为品家乡的鲈鱼、为求田问舍而归隐,他怕"刘郎"看不起自己。说到底,辛弃疾还是不想放弃南宋王朝,不想放弃自己抗金的理想,不想违背自己的内心。

《辛词》读来让我心潮澎湃,敬佩《辛词》,更敬佩稼轩本人。不禁忆起金庸先生点赞郭靖的一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辛弃疾爱国情怀3000字论文篇12

辛弃疾最后差点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机会让我们看起来有点啼笑皆非。

当时权倾朝野的韩侂胄,这个人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我也不作过多的描述,只说一点,他发起了“道学党禁”,有人认为这一行为相当于秦始皇当年的焚书坑儒。大名鼎鼎朱熹相当于死在了他的手下。因为宁宗皇帝是他一手扶上去的,所以韩侂胄经常做一些超越自己宰辅权限的事情。终于有一天有人弹劾韩侂胄“无君之心”。这一罪名看似是说不替皇帝分忧解难,实际是说没有把皇帝放在眼里。虽然这件事的结局是以弹劾者的失败而告终,但是冷静下来的韩侂胄还是被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这个罪名往大了说是要被诛九族的。韩侂胄反复思量,最终明白党禁让他失掉了天下读书人的心。接下来的韩侂胄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向皇帝谏言,希望吧贬黜到各地的能人志士召回朝廷,同时还意气风发地提出了北伐的建议,认为作为大宋之人,朝廷上下都不应该忘记靖康之耻和后来的国难。

就这样辛弃疾像一枚棋子一样在小人韩侂胄私利指使的“爱国大义”中再次被启用北伐抗金。辛弃疾何曾不知韩侂胄的嘴脸,但是不管怎样或许这是他实现抗金梦想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只要能够抗金,只要能够杀敌报国,哪管他韩侂胄是何目的!哪管自己是别人的一颗棋子!因此辛弃疾在朋友的嘲讽中欣然接纳了韩侂胄的召唤。

闹剧的开始,也必然会以悲剧而终结。

重新回到临安的辛弃疾,他认真分析了敌我形势,将南宋的现状和金国的局势做了详尽的对比,从而辨出彼此的优势与劣势,为出兵北伐做出了全面、良好的分析总结。可惜,宁宗不是孝宗,政治上的观望与附和让他成为韩侂胄的傀儡。一场靠北伐口号赢得民心的政治闹剧过后,辛弃疾发现韩侂胄“打到长江对岸”的口号也仅仅是一个口号而已。辛弃疾失望了,命运终究没能给辛弃疾一个圆满的结局。不久,韩侂胄就因为与辛弃疾用兵思路的不同而将他临阵换下,辛弃疾沮丧到了极点,他不得不接受再一次与理想擦肩而过的事实。一年后,辛弃疾在绝望中去世,那些伴随了他一生的关于恢复中原的信念从此长眠地下,沉淀成裹尸之沙,幻化成墓志之名。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是悲哀的,他的悲哀的原因是自己拥有一世的才华,满腔报国热情,刚直的品格,但是当时懦弱、昏暗的朝廷、官场,尽管他无论怎样使出浑身解数寻找报国之路,甚至不顾气节接受韩侂胄的召唤,都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时代的悲哀造就了辛弃疾悲哀的一生。

辛弃疾爱国情怀3000字论文篇13

夜深了,困意更加的浓重,轻吟着“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入梦,梦中的我读懂了辛弃疾。

他即是南宋的词人,也是南宋的武将,可谓是文武双全。他少年立志,苦修理工剑法,一心渴望长大可以建功立业。刚入少年,便参加了义军,领兵打仗,虽有出色的才干,现实对他却是残酷的,他深感岁月流逝、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圆滑、又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于是他的努力就如一场梦一般消失待尽,所剩下的只有一枝羊毫毛笔来书写他自己的情感。

他的词是豪放派的风格,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的词为注重对仗工整,而主要在于情感的表达,这也正是辛弃疾与其他文人墨客的不同之处。他的词是用生命来造就的,是由他的泪水与叹息凝结而成的。他把怀念着在北方时的“金戈铁马”和“八百里分麾下灸”的情景与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慨写进诗作,用词来道路出他心中的苦闷,这便是他的词——辛词。

辛弃疾的姓氏为“辛”,就好似他的生活注定离不开“艰辛”和“辛酸”一样。可是他仍旧不放弃用词来表现自己的心声。他是正义的化身,他的心中满怀着侠义之气,他的诞生是上天赐予南宋的礼物,而辛弃疾的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无疑是这个国家的一剂良药。只可惜,这个国家的君主不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使得无缘拥有辛弃疾这样忠肝义胆的贤臣,这不仅仅是辛弃疾的遗憾,也是历史的遗憾…….

梦醒后,才在蓦然之间发现,我读懂了辛弃疾——在梦中。

辛弃疾爱国情怀3000字论文篇14

辛弃疾是我最崇拜的伟人,他于公元1140年5月18日生,公元1207年10月3日逝世,他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字号“稼轩居士”。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我最欣赏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整首词抒发了辛弃疾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更使人感受到《水仓吟·登建康赏心亭》整首词荡气回肠。但是整首词还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他的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那么的豪放。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当然,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辛弃疾的爱国之情。辛弃疾22岁就拉起千人队伍、率万人南下归宋,当时他还是个英雄少年,却如此血气方刚,欲为朝廷通杀贼寇,收复失地这又是何等的豪壮呀!

但是,世上的事并非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刻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中凛然的杀气和磅礴之势。我们要永远记住,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品格,我们现在唯一要做到的是认真、努力地学习,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推荐访问:爱国 情怀 辛弃疾 辛弃疾的爱国思想论文3000字 辛弃疾的爱国情怀论文 辛弃疾词的爱国思想论文 关于辛弃疾爱国的议论文 辛弃疾爱国主义思想论文 关于辛弃疾的论文3000字 爱国诗人辛弃疾作文300字 辛弃疾的爱国主义情怀 辛弃疾爱国诗词读后感 辛弃疾的爱国思想论文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班主任个人工作总结最新3篇【优秀范文】

班主任个人工作总结最新回首一学期的工作,有喜也有忧,但看到自己的学生在失败与成功中不断摸索前进...

2关于小学后勤总结6篇(全文完整)

关于小学后勤总结本学期,在学校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后勤人员全面贯彻执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方...

3少先队辅导员年终总结10篇

少先队辅导员年终总结自担任老隆一小(B)校区的少先队大队部辅导员以来,我深感荣幸。深知辅导员的工...

42023年教师书法的活动总结9篇

教师书法的活动总结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汉字硬笔书法艺术;进一步加强全体教师业务基本技...

52023年银行实习生个人总结5篇(精选文档)

银行实习生个人总结对公业务的会计部门的核算(主要指票据业务)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记帐、复核与出纳...

62023银行保安年度总结12篇【精选推荐】

银行保安年度总结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20____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心改革的...

72023销售员工年终总结13篇(全文完整)

销售员工年终总结在公司工作已经有几个月了,从进公司时的一无所知到现在,我学到了也领悟到了很多东...

82023年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总结7篇(完整文档)

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总结教育局:为维护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净化学校食堂及周边环境,...

9有关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10篇

有关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遵照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要求,严格防范安全事故发生,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10县工会春节送温暖活动总结7篇

县工会春节送温暖活动总结20xx年元旦、春节期间我局在全局范围内开展了送温暖慰问活动,现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