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2024-05

当前位置: 纤蔓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类与社会(本)》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9篇

| 浏览量:

篇一: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类与社会(本)》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

  1.当前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 答:

  (一)评价过程不科学 一次规范

  的小学语文书面考试过程 , 应包括决定考试目的、 制定考试大纲、 编制双向细目表、 编

  拟试题、 组合成卷、 试测、施行及评分、分析考试结果、解释分数等这些步骤。但是目前

  学校组织的单元考试、期终期末考试 , 或市区统一 命题考试 , 有的由题库组合成卷 , 较

  多是临时组织教师或任课教师凭经验主观命题,无双向细目表,对题库中的题目也不 经试测、

  校正就直接施用 , 对考试结果不作质量分析 , 一些基本问题如信度、效度等也无法作科学

  的回答。

  (二)评价内容不全面 目前小学语文考试卷结构有二种。一是由三部分组成 :基础

  知识、阅读分析、作文。二是由单项测试和综合测试两 部分组成。这二种结构的试卷都无

  法反映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能体现现代社会对人际交往之高要求 , 再加上命题作文 无法

  准确真实地反映学生写作能力 , 使语文评价的可靠性下降。此外,评价内容中有关学生语文

  学习态度和兴趣、习惯 的缺失是一种普遍现象。

  (三)试卷编制技术不规范 小学语文考试

  卷中常有干扰学生正确答题的技术性问题,包括语法性、知识性错误,导语不明确,各类题型的

  编 制不符合题型要求。如判断题本身蕴含暗示性词语,选择题的选项形式不一致或少于三项,

  填充题的语境不完整等。

  (四)评分和分数解释缺乏客观性 现行的小学语文评价中 , 尤其

  是一些学校自编考题中评分标准有误时有发生。同时,对评价结果即分数的意义的认 识也存

  在偏差。考试分数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量化指标。语文评价从内容来看有不同层次,如有考

  知识的内容,有测试能力的内容 , 因此分数是各层次内容的综合代表值。但是每一次评价不

  可能兼顾每一种知识、每一种能力水平能面面 俱到,所以一次评价的分数并不能完全反映学

  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水平。目前,对评价结果的认识和应用存在的问题有:一是认为语文分数绝

  对地代表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反映了他们口语交际、读、写技能水平和智力发展

  水平 , 也就是把考试分数价值绝对化;二是在将分数绝对化的观念驱使 下,语文分数成为教

  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目的,追求高分无形中成为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三是不顾具体需要、具

  体 条件,任意扩大语文分数的应用范围,造成分数的滥用,产生消极后果;四是评价结果的利用

  率低。在评定学生语文 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中,往往容易只看重一次评价的结果,而忽略

  对以前评价结果的利用。

  2.请举例说明语文教学评价的原则。

  答:全面性原则、过程性原则、个别差异性原则、

  多主体参与原则、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

  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评价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课堂教

  学评价标准的导向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当前教育发展的趋

  势,应体现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品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较强的

  适应社会的能力的人。二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体现现代教学观: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发

  展观;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活动和交往的观念;尊重学生个性独特性的差异观等。

  2.有效

  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标准的有效性。评价的有效性使

  评价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就是指所确立的标准符合课

  堂教学的特点,能够体现现代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并为从事具体课堂教学的人员所认可。

  因此,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有效性应做到:一是应反映既定的教学目的;二应体现课堂教学

  内在的规律;三应体现课堂教学自身丰富多样的个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3.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对课堂教学进

  行评价不可能用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来框定

  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一个标准不可能涵盖众多复杂的教学行为,因此现代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应该具有开放性。这样不仅为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具体掌握标准留有一定的余地,具体情况

  具体分析,更为重要的是它应为教师和学生留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4.可行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满足当前社会的迫切要求,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应具

  有可操作性,尤其是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更多的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变化,评价标准呈

   内隐状态,因此评价的可操作性就显得特别重,否则再好的评价标准也得不到真正的实施。

  3.如何理解语文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举例论述怎样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教学评价的发展 性功能? 答:语文教学评价的发展 性功能认为语文教学评价的有效内涵和意义在于更好地 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发展,这是新的语文课程评价观所凸显的 价值取向。

  要真正发挥教学 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首先应坚持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语文学习目标的 程度,而且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 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 发展。第二,从评价内容和评价领域突出语文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 性。第三,注重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第四,关注评价主体,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 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同时提倡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 价活动。

  

篇二: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类与社会(本)》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起点本科) 《人类与社会》课程形成性考核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一)选取题(选出下列备选项中对的一项,把字母填在括号 内。每题 1 分,共 25 分)

  1.提出知名“宇宙大爆炸”理论科学家是( A )

  A. 伽莫夫 B. 哈勃 C. 康德

  D. 爱因斯坦

  2.当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语言是( C )。

  A.英语 B.阿拉伯语 C.汉语 D.俄语

  3. 驱动人口迁移重要因素是( D )。

  A.政治动荡

  B.瘟疫流行

  C.文化上不适应

  D.追求更好经济生活条件

  4.当前,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祖先是土生土长,而非非洲来客重要证据是( C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祖先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 B.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祖先

  DNA 比较特殊

  C.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祖先门齿化石比较特殊

  D.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祖先

  语言比较特殊

  5.我们普通称“七曜”,指是( A )。

  A.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

  B.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

   C.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D.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

  6.资源具备两个重要特性( C )。

  A .便宜性、实用性

  B.再生性、广泛性

  C.社会效应性、稀缺性

  D.可获得性、可互换性

  7.英国是工业化最早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重要资源是( C )。

  A.人力资源 B.土地资源 C.矿产资源 D.森林资源

  8.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长,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现象。此类

  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涉及( A )。

  A. 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 B.一氧化碳、甲烷、氯氟烃、氧气等

  C.二氧化碳、甲烷、氮气、臭氧等 D.二氧化碳、氨气、氯氟烃、氢气等

  9.“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被注重,是自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刊登了知名

  ( B )报告,并获得第 42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之后才发生。

  A.《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B.《我们共同将来》

  C.《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D.《京都议定书》

  10.基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联合国于 1992 年 6 月 3 日至 14 日在( A

  )

  召开了人类历史上有 183 个国家参加首脑会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A.巴西里约热内卢 B.法国巴黎 C.英国伦敦

  D.日本东京

  11.血缘家庭是人类社会( A ) 社会组织。

  A.第一种

  B.第二个

  C.第三个

  D.第四个

  12.婚姻是基于( A )之上,为社会或国家所承认男女两性结合、维持、适应

  和解体一种合法形式。

   A. 性爱基本

  B.法律法规

  C.社会风俗习惯

  D.经济地位

  13.国家本质是( B

  )。

  A.公共事务管理

  B.阶级统治

  C.调和阶级关系

  D.保护国民安全

  14.普那路亚家庭产生于蒙昧时代中级阶段,是群婚制最发展、最典型阶段——

  (

  D )阶段。

  A.等辈婚制

  B.兄妹婚制

  C.族内群婚制

  D.族外群婚制

  15.功利型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 ( D ) 。

  A. 交易关系 B. 互换关系 C. 平等关系 D. 平行关系

  16.战争是一种特殊社会现象,是用以解决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

  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 C )斗争形式。

  A.特殊

  B.初级

  C.最高

  D.极端

  17.判断战争性质基本根据是(

  B

  )。

  A.战争结局

  B.战争正义性和非正义性

  C.战争力量对比 D.战争各方军事力量对比

  18.公元前 18 世纪巴比伦王国(

  A

  )是楔形文字法代表。

  A.《汉穆拉比法典》 B.《乌尔纳姆法典》 C.《苏美尔法典》 D.《摩西律法》

  19.法律作用可以区别为法律对人作用和法律对社会关系作用。这也就是普通所

  说法律“( A

  )”和“社会作用”。

  A.规范作用

  B.指引作用

  C.评价作用

  D.管理作用

  20.在人类战争史上,1990 年( B )是一场具备划时代意义,承前启后重要战

  争。

   A.中东战争

  B.海湾战争

  C.两伊战争

  D.伊拉克战争

  21.下列时段中,( C )是世界上都市产生重要时期

  A.公元前 6000—45 B.公元前 1500—5

  C.公元前 3000 一 15 D.公元前 700—2

  22.在都市化建设过程中,有些都市设施和部门自都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这种

  状况被称之为( A )。

  A.离心型都市化 B.向心都市化

  C.职能都市化 D.外延型都市化

  23.第( B )次社会大分工后不久,一种新社会群体——商人开始浮现了。

  A.一 B.二 C.三 D.四

  24.( A )年在英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此后,每隔

  十年左右,危机就会周期性地不断重复浮现。

  A.1825 B.1835 C.1845 D.1855

  25.在( D ),发达农业文明和浓厚宗教文化,创造并维系了高度成熟乡村社会。

  A.亚洲 B.非洲 C.美洲 D.欧洲

  (二)简答题(简要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阐述。每题 6 分,共 30 分)

  1.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新特性。

  (1)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已近尾声。(2)外籍工人(劳务输出)逐渐成为人口在 国际间移动重要形式。(3)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4)发展中华人民共和

   国家智力外流引起世界广泛关注。(5)人口迁移流向体现为: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 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净迁入区变成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仍是最大 移民迁入地区。

  由此可见,战后人口迁移大多数穷国向富国迁移,亚非拉发展中华 人民共和国家向欧美发达国家迁移人口是战后国际人口迁移普遍现象,一反历史 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向落后殖民地迁移格局。

  2.人口过度增长对社会发展有哪些不利影响?

  (1)人口过度增长对物质生产压力 (2)人口过度增长导致对资源过度使用 (3)人口过度增长导致严峻就业形势 (4)人口过度增长阻碍了人口素质提高

  3.简述家庭功能重要特性。

  (1)满足性生活需要和性生活社会控制功能。

  (2)生育子女繁衍后裔。

  (3)为家庭成员提供经济支持。

  (4)为家庭成员提供感情保证。

  (5)消费功能。

  (6)社会稳定功能。

  4.原始社会末期产生阶级重要条件有哪些?

  一、是剩余产品浮现。剩余产品浮现,为一某些人占有另一某些人财富创造了条 件,为阶级形成提供了也许性。

  二、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浮现。这就引起财产占关于系不平等,进而产生剥削,使阶

   级产生有也许变为现实。

  三、是社会分工和互换发展。社会分工和互换推动了商品生产发展,生产规模扩 大,加速了财产积累集中,从而推动了私有制和阶级产生和发展。

  5.简述都市化发生动力。

  第一、工业化是都市化前提。18 世纪工业革命促使大量农业人口向都市集中,导 致了都市大量发展。都市化实质上是工业化所产生劳动力分工在空间上反映。

  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是都市化重要推动力。当代社会发展和工业当代化,使一批 专业性非生产性服务行业应运而生。自动化信息化发展又使其当代化限度不断提 高,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代都市重要就业部门。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了都市化 发展进程,吸纳大量劳动人口,并为工业公司在区域内分散布局提供了也许。

  第三、经济增长是都市化水平提高基本。人口和经济之间之因此向都市集中是集 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成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都市化水平提高。但是,经济增长 与都市水平之间呈一种复杂有关关系,经济发展不同步期,其体现各不相似。

  (三)阐述题(结合实际进行详细阐述。每题 15 分,共 45 分)

  1.举例阐述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关系。

  答:人类社会发展是一种不断运用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过程。其中, 自然资源提供着社会发展所需物质和能量,而社会资源则提供着加速社会发展劳 力、技术、知识及各种思想等。

  (一)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依赖 人类社会建立在各种自然资源基本之上,没有丰富自然资源,没有人类长期对各种 资源开发运用,人类社会发展是不也许。

  历史进程充分阐明自然资源是影响人类

   社会发展基本力量。因而,无论人类杜会发展到什么阶段,自然资源是发展依照这 一真理亘古不变,科学进步只能起到加快社会发展步伐作用。

  (二)自然对人类社会报复 由于自然资源有限性,人类不断使用会导致其减少甚至枯竭,从而产生资源危机: 并且,在运用自然资源过程中,普通均有残存物回流自然或干扰自然资源自我更新 过程,这将对自然环境或 自然资源产生强烈破坏作用,并导致自然对人类报复。

  在农业社会里,生产力水平不高,人类对资源运用是有限,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是 融洽和谐。自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生产力水平获得丁持续提高,人类改造自然 能力空前增强.由于无知导致盲目和贪婪产生驱动,人类只知一味地从自然中掠 夺性索取各种资源,不肯对大自然生命循环过程进行维护,导致大自然不堪重负, 以各种形式向人类表达着她抗议。

  2.详细阐述阶层分化与社会进步关系。

  答:社会阶层分化是社会进化一种途径。通过必要社会阶层分化——涉及分工意 义上分化和贫富限度意义上分化,可以激起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社 会成员发展社会生产力内在推动性力量。其社会作用重要体当前: ⑴社会阶层分化是社会“从身份到契约”转化过程。它促使了人解放,用法治取 代人治,用自由流动取代身份约束,用后天奋斗取代对先赋资格崇拜。

  ⑵社会阶层分化是一种社会进步,它是社会分工原则在社会成员构成方面体现,在 一定限度上起到了对社会成员“勉励”作用。

  ⑶社会阶层分化造就了一种“公民社会”,它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增长了弹性因 素,有助于社会张力缓和,使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⑷社会阶层分化有助于社会级别体系从老式农业社会“金字塔型”向当代工业 社会“橄榄型”转变,由此产生庞大社会“中间阶层”,成为防止社会两极分化, 保持社会稳定社会构造性因素。

  3.联系实际阐述 21 世纪人类婚姻关系重要变化。

  答:21 世纪人类婚姻关系重要变化: 1.结婚年龄普遍推迟,“不婚族”人数增多。

  如果我们30岁还不结婚,涉及父母在内没有人会觉得我们已经“太老”;如果我 们毕生都不结婚,也没有人会对我们指手划脚、说三道四。21世纪,婚姻真正成 为一种生活方式选取。“晚婚”概念已经不复存在,30岁之后走入婚姻变得十 分常用,30岁之前结婚反会被以为“太早”。不婚单身人数迅速增多,但绝大多 数人视之为一种无奈选取。固然,这里所说重要是都市青年。

  2.同居、试婚等事实上婚姻形式更为常用 由于人们目睹了太多婚姻不幸,因此多少有点婚姻恐惊感,许多人变得容易不敢结 婚。这种心理导致当代人对婚姻模式以及自己需要什么样生活方式思考得更多。

  于是,有人便渴望通过事实来检查自己与否适合婚姻,至少与否适合与这个人共塑 婚姻。为此,除一夫一妻制婚姻模式外,试婚、同居等形式也较普遍地存在。

  3.配偶双方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年龄、外貌等均不再有模式 “郎才女貌”从来是主流社会向往与老式婚姻模式,同样成为模式尚有:男人比女 人学历高、工作条件好、收入多,女人比男人年龄小、身材矮、相貌美,双方家庭 背景还要接近,处长女儿最佳嫁给局长公子。

  21 世纪,这些模式已逐渐淡化。基于感情选取婚姻成为惟一

   推崇模式,女比男强、女方年长等均很常用。社会竞争与分化,使家庭背景对个人 素质影响力相对下降。

  4.婚姻中双方关系更为平等

  “男主外、女主内”旧婚姻模式受到颠覆,双方被规定平等地分担家务,也平等地 承担经济责任。女人与男人在婚姻中关系正走向真正地平等,婚内暴力将受到严 惩。男人开始更多地参加孩子抚育,女人家务劳动价值受到注重,虽然不浮现某些 女性主义者主张丈夫为家务劳动向妻子付酬情形,家务劳动隐形经济利益也成为 社会共识。婚姻中经济关系 AA 制,成为都市职业女性自主选取,婚前财产公证这 一形式自身由于过于造作而很少有人采用,但其强调经济自主、平等实质却被保 存下来。依然会有丈夫收入远高于妻子,但这并不影响职业女性平等意识。靠老 公赚钱养活女人仍大有人在,但永远不会成为主流社会赞赏对象。

  5.外遇更为常用,但对婚姻破坏性却减少

  外遇越来越普遍,但并未成为离婚重要因素。绝大多数外遇将成为一种短期行为。

  外遇往往不是基于对婚姻不满,而是成为谋求刺激、激情与补充婚姻局限性手段。

  平均寿命延长使我们面对同一种人时间也同样延长,原本便不安分人类更难于安 于婚姻。更多人接受这样观点:偶发外遇虽然不能使婚姻更为巩固,也不会使它更 为脆弱。在外遇面前,社会进一步分化成两种针锋相对力量:一种对外遇持更宽容 姿态,另一种则持更为激进反对态势。

  6.离婚率急剧增高,无过错离婚、良性离婚、合同离婚成为主流 离婚将更为常用。但是,那种打打闹闹、两败俱伤离婚个案已大为减少。离异双 方将尽量地选取私下协商,虽然无法达到共识,也争取在第一次开庭时妥协。离婚

   很也许变得没有详细事件作为明确理由,仅仅是生活平淡乏味、配偶双方交流障 碍与相处疲倦,均会导致“无过错离婚”。孩子已经不再成为离婚障碍,“良性离 婚”使离婚家庭孩子不受伤害成为也许。孩子面对不是“单亲家庭”,而是“双 核心家庭”,她父母只是不居住在一起,这绝不意味着她失去了其中任何一方。女 性在离婚关系中自主性日渐提高,对离婚女性歧视日益减少。经济独立、精神健 全、社会认同,使离婚后女人较之上个世纪更易于开始自己新生活。

  (7)婚姻不只是浪漫。当代社会“闪婚”、“闪离”日渐寻常; (8)离婚再婚——复式婚姻这种现象在当代社会已极为普遍。

   第二次形成性考核

  (一)选取题(选出下列备选项中对的一项,把字母填在括号 内。每题 1 分,共 25 分)

  1. 与封建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16 世纪以来西欧普通奉行( D )政策。

  A.抑商 B.闭关锁国 C.重本轻末 D.重商主义 2.对世界商业与贸易影响十分巨大,引起了所谓商业革命是( A )。

  A.地理大发现 B.殖民扩张 C.贵金属开采 D.商品流通量扩大 3. 人类实现从老式交通向当代交通转变重要标志是( B )突破性变革。

  A.蒸汽机 B.动力系统 C.自动化装置 D.转向装置 4.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自由飞行是美国人( A )。

  A.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 B.季雯 C.杜蒙 D.齐柏林 5. 在市场经济中,公司拥有自主性主线条件和重要标志是( A )。

  A.独立产权 B.积极参加竞争 C.自主经营 D.成为市场主体 6. 人类历史上所浮现最原始宗教是( A )。

  A.崇拜自然 B.崇拜偶像 C.崇拜神灵 D.崇拜祖先 7. 世界三大宗教是( D )。

   A.犹太教、基督教、印度教

  B.天主教、伊斯兰教、道教

  C.神道教、佛教、伊斯兰教

  D.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8. 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宗教是( C )。

  A.犹太教 B.印度教 C.伊斯兰教 D.天主教

  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全面冷战开始标志是( C )。

  A.雅尔塔体制形成

  B.马歇尔筹划实行

  C.杜鲁门主义出笼

  D.柏林危机浮现

  10.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两极世界政治格局最后崩溃,它标志是

  ( A )。

  A.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B.美国实力衰落

  C.华沙公约组织解散

  D.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浮现

  11. 1955 年召开( C

  ),表白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以独立政治力量出当前

  世界政治舞台。

  A.日内瓦会议 B.开罗会议 C.万隆会议 D.雅尔塔会议

  12. 1968 年,苏联以保卫社会主义人们庭利益为借口,公然出兵占领了( A ),

  社会主义阵营最后解体。

  A.捷克斯洛伐克 B.匈牙利 C.波兰 D.罗马尼亚

  13. 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实现了德国统一,是在( C )年 10 月。

  A.1988 B.1989 C.1990 D.1991

  14. 早在 1953 年 12 月,( C )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初次提出应以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作为解决中印关系基本,获得印度方面赞同。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15. .当今世界,随着各种矛盾和冲突激化,( A )已成为危及世界和平一种

  重大社会问题。

  A.恐怖主义 B.种族主义 C.宗教问题 D.地区冲突

  16. 在区域经济集团组织中,经济一体化限度最高是( C )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欧洲联盟

  D.亚太经合组织

  17.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当 代 化 是 一 种 典 型 外 源 式 、 防 御 性 当 代 化 , 它 起 点 是

  (A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立宪运动 D.辛亥革命

  18. 人类社会浮现当代化变革前提条件最早是在西欧、重要是在( D )浮现。

  A.法国 B.荷兰 C.西班牙 D.英国

  19. ( B )年 11 月 11 日,在阿联酋多哈召开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12 月 1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

  A.

  B.

  C.

  D.

  20. 1996 年,( D )在一份题为《以知识为基本经济》报告中,对“知识

  经济”初次予以了明拟定义。

  A.美国经济学和将来学家奈斯比特 B.英国福莱斯特

  C.美国社会学和将来学家托夫勒

  D.联合国经济合伙与发展组织

  21.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各国都在进行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调

  节,其共同点是加强( C )发展

  A.微电子技术 B.信息技术 C.科技和教育 D.高科技产业

   22. 在人类文化来源问题上,起决定作用是( B )

  A.地理环境 B.人劳动 C.圣人创造 D.气候因素

  23. ( A )有助于打破文化系统之间交流屏障,为文化传播、交流、融合开辟

  了一种崭新天地,大大增进了世界文化发展。

  A.信息传播手段变化

  B.世界旅游业发展

  C.空间技术发展

  D.各国经济和贸易发展

  24. 一方面,人类文化是不断地由低档向高档发展,另一方面,世界文化发展存在

  着( C )特性。

  A.统一性 B.趋同性 C.多元性 D.普遍性

  25. 如下哪一项不属于文化发展因素( D )

  A.主客体之间矛盾

  B.人类社会系统内部矛盾

  C.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矛盾

  D.不同语言之间矛盾

  (二)简答题(简要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阐述。每题 6 分,共

  30 分)

  1. 简述当代交通进步与社会发展关系。

  答:交通运送事业巨大进步增进了人类社会极大发展 (1)当代交通进步增进了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交通运送领域中每一项进步必然 增进其她有关产业进一步发展。

  (2)当代交通进步增进了世界经济迅猛发展。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很大限度上得 益于世界交通运送领域中变革性进步。

  (3)当代交通进步加快了人口流动,增进了各地区文化进一步交流。

  2. “雅尔塔体制”对于世界政治有何意义?

  答:雅尔塔体制是战后大国之间达到对世界政治秩序重新安排合同和谅解,这一 体制虽然奠定了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之间和平共处基本,客观上削弱了

   美苏之间激烈对抗限度,使战后世界政治秩序获得了相对稳定,但是,这一体制又 是大国强权政治产物,它严重地侵犯了广大中小国家主权,损害了中小国家利益, 成为战后世界政治局势紧张和动荡根源。

  3.什么是民俗?它是如何形成?

  答:民俗,普通指由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民情风俗或民间习俗,反映一种国家或民 族特殊文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均有各自独特民情风俗。

  民俗是商定俗成,即在俗民群体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一种行为习惯,通过社会生 活实践陶冶,逐渐得到了广大民众承认和接受,获得了俗民群体“共识”,从而成 为人们故意无意所共同遵守风俗习惯。

  4.简述世界贸易组织职能和基本原则。

  答:世界贸易组织职能有三个:第一,制定和规范国际多边贸易规则;第二,组织多 边贸易谈判;第三,解决成员之间贸易争端。

  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三大职能,世界贸易组织拟定了如下基本原则:第一,非歧视原 则;第二,市场开放原则,实行贸易自由化;第三,公平贸易原则;第四,权利和义务 平衡原则。

  5. 如何结识文化冲突意义?

  答:文化冲突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普遍现象。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重要动力。

  它促成了文化分化,打破了旧文化体系,诞生出新文化体系;它导致了文化整合, 使不同文化系统在矛盾冲突过程中互相吸引、融合,以至于逐渐趋于一体化。因 而,在一定限度上我们可以说,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必经阶段,对于推动文化发展 具备积极意义。

  (三)阐述题(结合实际进行详细阐述。每题 15 分,共 45 分)

  1.结合实例阐述宗教本质特性。

  答:(1)宗教本质: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但是是支配着人们寻常生活外部力 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力量采用了超人间 力量形式。” 由此可见,宗教本质是人们幻觉通过超人间力量反映出来一种形 式。

  (2)宗教具备如下三个特性:第一,它是一种特殊社会意识形态对客观现实间接、 扭曲反映。在人与自然力量关系上,它把自然力量人格化;在人与社会力量关系上, 它把社会力量神秘化;在人与人本质关系上,它把人本质异化,它是以一种非理性 化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心甘情愿地按照神意志和命令行事社会组织。第二,它是 一种颠倒了世界观,反映了人们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异化。它是一种唯心主义世

   界观,是依托信奉非理性情感力量建立唯心主义体系。第三,它是一种精神麻醉 剂。在承认现实社会制度合理性前提下,它为人们设想了一种虚幻天国世界,关注 是来世幸福,要人们把幸福寄托在虚构天堂,用虚幻自我安慰来充当“人民鸦 片”。

  如以公元 7 世纪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为例,“伊斯兰”阿拉伯语意思就是 “顺从”,立教之初,穆罕默德就被奉为先知,信徒要以顺从安拉意志为已任。联 系当前阿拉伯半岛派系斗争,和世界上恐怖活动浮现,就可认清宗教本质。

  2.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时代主题,结合实际阐述它们之间

  关系。

  答: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时代主题,它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重大问 题。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大战危险性大大减少,但是,整个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战 争、地区冲突不断浮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威胁着世界和平与稳定。虽然 世界大战并没有发生,但距离实现真正世界和平目的,还差得很远,维护世界和平 依然是世界人民重大责任,是当前一种基本潮流。

  发展问题重要是要解决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所面临经济问题,也就是要对长期 以来所形成国际经济秩序进行调节。战后,世界经济虽有发展,但是,以资本主义 国际分工为基本国际生产体系、以不平等互换为基本国际贸易体系和以垄断资本 为基本国际金融体系,至今依然是维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之间经 济关系基本,成为影响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经济迅速发展重要根源。要实现世 界各国共同发展,必要解决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发展问题,应打老旧有国际经 济秩序,建立一种公正、合理、公平国际经济新秩序。

  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维护 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主线前提。谋求一种和平国际环境,是实现各国经济发 展必不可少条件;同样,增进世界经济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主线保障。扩大国际经 济合伙,缩小世界贫富差距,也是制约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重要因素。

  3. 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结合实际进行详细阐

  述。

  答:普通以为全球化是一种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经济活动扩展,使各国经济互相依 存、互相依赖限度加深,使国际经济合伙和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范畴迅速扩展, 从而促使各国经济走向开放,走向市场化,促使世界经济趋向某种限度上一体化。

  按照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报告,经济全球化应当涉及自由市场、投资流动、贸 易和信息一体化等,也就是使货品、服务、生产要素可以更加自由地跨国界流动, 使世界大某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形成一种统一、紧密联系经济运营体系过程。它特 点是贸易、生产与经营、金融全球化。

  但是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起主导作用世界经济,对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 是一柄“双刃剑”,既有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积极影响,也有进一步扩大与发达国

   家之间贫富差别悲观效应;既提供了运用外资、技术和世界市场,运用发达国家 产业转移提高自己工业化水平机遇,又使自己经济命脉在一定限度上掌握在别人 手中。国际贸易或金融市场浮现变动时就也许使本国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甚至浮 现严重危机。因而,经济全球化也是一场挑战,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它悲观因素, 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经济发展就有陷入困境也许。

  

篇三: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类与社会(本)》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数学思想与方法 (本)》形考任务 10 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数学思想与方法(本)》形考任务 10 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 10

  题目 1 所谓数形结合方法是指在研究数学问题时, ( )、( )、数形结合考虑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

  选择一项:

  A.由数思形 见形思数 题目 2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现实世界的( )反映到人们 的意识之中,经过( )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 学事实和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

  选择一项:

  C.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思维活动 题目 3 一个科学的分类标准必须能够将需要分类的数学对 象,进行( )、( )的划分。

  选择一项:

  A.不重复 无遗漏

  第1页共3页

   题目 4 所谓特殊化是指在研究问题时,从对象的一个给定集 合出发,进而考虑某个包含于该集合的( )的思想方法。

  选择一项:

  A.较小集合 题目 5 特殊化的作用在于,当研究的对象比较复杂时,通过 研究对象的特殊情况,能使我们对研究对象有个初步了,且它的 作用还在于,事物的( )存在于( )之中。

  选择一项:

  A.共性 个性 题目 6 菱形概念的抽象过程就是把一个新的特征:( ) 加入到平行四边形概念中去,使平行四边形概念得到了强化。

  选择一项:

  B.组邻边相等 题目 7 数学分类有现象分类和本质分类的区别。所谓现象分 类,是指仅仅根据数学对象的( )进行分类。

  选择一项:

  B.外部特征或外部联系 题目 8 所谓本质分类,即根据事物的( )进行分类。

  选择一项:

  A.本质特征或内部联系 题目 9 匀速直线运动的数学模型是( )。

  第2页共3页

   选择一项:

  C.一次函数 题目 10 数学教育效益,是指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后,学生 在数学学习方面能获得的发展和进步。数学教育效益既包括学生 获取( )的效益,也包括学生掌握( )以及提高学习能 力的效益。

  选择一项:

  C.数学知识 数学实验步骤

  第3页共3页

  

篇四: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类与社会(本)》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人类与社会》自测练习 1-10

  第一章

  1.宇宙大爆炸是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推断出来的一个假设。(F) 2.太阳是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它占整个系统总质量的 99.9%。(T) 3.地球表层不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的区域空间。(F) 4.地球表层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五大要素构成。(T) 5.最古老的原始地壳大约出现在 37 亿年前。(T) 6.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近亲关系。(T) 7.猿与人都有A、B、O、AB等血型。(T) 8.劳动在猿变成人的过程中没有起到作用。(F) 9.爪哇猿人是白色人种的祖先。(F) 10.有人认为 20 万年前非洲的一个妇女是现今全世界人的祖先。(T) 11.据估算,一万年前,地球上原始人类约有一千万。(T) 12.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差异上。(T) 13.“农民工潮”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秩序。(F) 14.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域上是民族唯一最稳定的特征。(F) 15.中国汉语在历史地理条件影响下形成七大方言体系。(T)

   第二章

  1.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 的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T) 2. 狭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与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物质要素,即自然 资源。(F) 3.资源具有社会效应性和稀缺性的两个重要特征。

  (T) 4.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 ,技术如何进步,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总是 固定不变的。(F) 5.社会资源是指人类创造的、除自然资源之外的其它所有资源的总 称。(T) 6. 不可再生资源是指相对于地质年代而言不能再生的各种资源。(F) 7.人的需求可分为生存需求、享乐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三个层次, 其中自我发展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F) 8.当今世界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加 得更快。(F) 9. 控制人口的增长有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人口素质尤其是文化 教育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人口的控制。(T) 10. 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积极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人口发展的 基本策略。(T) 11. 在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三大问题中,资源问题是最 根本的问题。(F)

   12.我国地大物博,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和社会发 展对海外资源的依存度依然较低。(F) 13.为确保我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切实执行保护资源、提 高资源再生能力和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三大政策。(T) 14.所谓温室效应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 的现象。(F) 15.为了遏制环境破坏的发展势头,我国已将环境保护作为第一项基 本国策。(F) 16. 1997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大会(京都会议), 对全面控制臭氧层破坏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F) 17.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利用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过程。(T) 18.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自然资源是发展的根据这一原理已发生 根本改变。(F) 19. 由于在不同的环境中采用不同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逐步形成 了不同的人类文化。(T) 20.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化的历史。(T) 21. 1973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第一次提出的“没有破坏 的发展”口号,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形。(T) 22. 1980 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 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首次提出 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F)

   23.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 人发表了著名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并获得第 42 届联合国大 会通过,“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世界得到重视。(T) 24. “可持续发展”思想追求的目标是当代人需要的满足和后代人 生存与发展权利的统一。(T) 25. “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不应用 GNP 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 而应用社会、经济、环境、生活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T)

   第三章

  1、婚姻是基于性爱基础的,由国家所认可的男女结合的合法形式。

  (T) 2、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制度的婚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T) 3、性是婚姻的基础和全部。(F) 4、功利型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F) 5、内涵型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T) 6、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组织形式。(T) 7、核心家庭的最主要特征是人数少、规模小。(F) 8、扩大家庭可分为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两种。(T) 9、家庭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有单身、新婚、“满巢”和“空巢”阶段。

  (F) 10、家庭的功能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F) 11、血缘家庭是人类社会的第三个社会组织。(F) 12、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化的根本动因是人的生活条件的变化。

  (F) 13、“普那路亚”这个名称是夏威夷群岛土著人发明的。(T)

  14、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家庭是男女平等的家庭。

  (F) 15、对偶婚是从多偶婚向单偶婚过渡的一种婚姻制度。(T)

   16、“不婚族”人数增多是当代社会婚姻的一个变化。(T) 17、“短婚”、“速婚”“闪婚”在现代社会是平常事。(T) 18、网络为男女平等创造了条件。(T) 19、家庭功能向社会转移是婚姻与家庭功能弱化的原因。(F) 20、开放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促进婚姻双方心理和精神的发展。(T)

   第四章

  1.阶级产生的前提条件是道德关系的破坏。(F) 2.社会阶层划分的基础是职业的划分。(T) 3.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进化的表现,有着积极的作用。(T) 4.有些“蓝领”行业的收入高于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是不正常的。

  (F) 5.改革开放后,个体、私营和“三资”等新的经济发展快是社会的 进步。(T) 6.国家最根本的本质是调和阶级关系。(T) 7.国家的职能可分为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两类。(F) 8.国家消亡具有渐进性和自发性的特点。(T) 9.工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体,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T) 1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 依法治理国家的重要理念。(T) 11.法律是通过利益调整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工具。(T) 12.大陆法系是根据美国法律体系建立的。(F) 13.英美法系是以英国的普通法等为基础而建立的法系。(T) 14.在法治传统里,国家政治制度也必须纳入法律之中。(T) 15.法律的社会作用包括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作用两部分。(T) 16.战争的需要也是人类科技进步的直接动力。(T) 17.军队和战争形态是随着社会发展、生产水平和制度的变化不断演

   进的。(T) 18.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新技术引发军事变革,标志着当代军事新 发展。(T) 19.判断战争的基本依据是军事力量的对比。(F) 20.战争与和平不是一对矛盾,同心同德才是克敌制胜的法宝。(F)

   第五章

  1.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T) 2.早在公元前 9 世纪,欧洲就形成了一些新的城市中心。(F) 3.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T) 4.40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被称之为超级城市。(T) 5.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现象被称为躲避生计城市化。(F) 6.中国、西亚和中美洲是人类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T) 7.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农业已发展到较高水平。(T) 8.宗族组织在乡村社会事务中没有教化、司法、征收税赋等功能。

  (F) 9.农业资本主义发展有普鲁士和美国的两条道路。(T) 10.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迈出了前进步伐,还有处于领先地位的。(T) 11.工场手工业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T) 12.18 世纪 60 年代起有些国家出现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现象。

  (T) 13.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斗争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T) 14.1825 年,资本主义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发生在美国。(F) 15.细胞学说、进化论和电子技术被称为十九世纪科学的三大发现。

  (F)

   第六章

  1.商人的出现是商业贸易能够产生的前提。(F) 2.16 世纪以来,西欧通常奉行重商主义政策。(T) 3.1913 年至 1919 年期间,中国一度出现商业贸易的黄金时期。(T) 4.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商业贸易起了推动作用。(T) 5.早期世界市场形成后,商业贸易进行了国际分工。(F) 6.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由价值规律调节经济的经 济形式。(T) 7.市场经济既不同于自然经济、又不同于计划经济,是一种特殊的 形式。(T) 8.现代的市场竞争就得依靠商品价格低廉化。(F) 9.市场经济产生于封建社会的早期。(F)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的调节机制作用。(T) 11.古代最长驿道是从苏撒到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以弗所,全长约 2400 千米。(T) 12.古代人们已经突破了畜力、风力和人力作为动力的系统。(F) 13.最原始的汽船是由爱丁堡的一个银行家制造出来的。(T) 14.现代交通的进步促进了工业革命的纵深发展。(T) 15.随着现代交通进步,加快了人口外流,不利于地区安定。(F)

   第七章

  1.崇拜自然是最原始的宗教。(T) 2.古典宗教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F) 3.现代宗教越来越强调人权高于神权。(T) 4.“新宗教运动”是提倡不同于传统宗教教义的新兴的优秀的宗 教。

  (F) 5.宗教的本质是人们的幻觉通过超人间力量反映出来的一种形式。

  (T) 6.民俗学是反映国家或民族特殊文化的一门新兴学科。(T) 7.对精怪、冥界、巫医、魔法、占卜等迷信活动应该禁止研究。(F) 8.每年清明时扫墓是祭奠祖先的重要方式。(T) 9.个体习俗化过程说明社会成员应按自己的行为习惯行事,不受控 制。(F) 10.人的童年行为习惯对于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T) 11.原始时代,人类就会制作项链等饰品。(T) 12.人类最早的栖身之处是窝棚、地穴、土窑等自然处所。(F) 13.社会等级制度会在餐饮、服饰等等活动中体现出来。(T) 14.文化差异对民俗的影响不是很大的。(F) 15.“百里不同俗”说明相隔百里一定会有不同的风俗。(F)

   第八章

  1.二战以后,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最终崩溃。(F) 2.美苏全面冷战开始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F) 3.1955 年的万隆会议表明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地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

  (T) 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两极政治格局最终崩溃的标志。(T) 5.1991 年 8 月,戈尔巴乔夫辞去总书记职务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 散”。

  (T) 6.二战后两种社会制度矛盾已成政治格局的主要问题。(T) 7.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不能成为遏制世界战争的重要因素。(F) 8.恐怖主义与种族主义和宗教问题不可能联系在一起。(F) 9.发展中国家是无法参与国际金融决策的。(T) 10.越南入侵柬埔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都是局部战争。(T) 11.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T) 12.联合国 5 个常任理事国任何一国都拥有否决权。(T) 13.1945 年 4 月 25 日,联合国正式成立,并生效。(F) 14.联合国把国际法院作为处理日常务的行政机构。(F) 15.中国是稳定亚太以至世界局势十分重要的力量。(T)

   第九章

  1.现代化的实质是工业化,是指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过程。(T) 2.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走向现代化的幸运儿。(F) 3.最早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封建士大夫阶层。(T) 4.亚非拉国家现代化是由西方工业文明引起的典型的外源性现代化。

  (T) 5.第三次世界现代化浪潮发生在二战之前。(F) 6.布雷顿森林体系来源于在美国布雷顿召开一次森林会议。(F) 7.当今世界,跨国生产和经营的全球化现象已很普遍。(T) 8.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对立和矛盾的,相互间经常发生 冲撞。(F) 9.WTO 非歧视性原则的基石是由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 组成。(T) 10.2001 年 11 月 11 日,中国就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F) 11.早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就使用了“知识经济” 概念。(F) 12.知识经济实质是一种信息型经济,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T) 13.日本曾经提出:“科学立国是日本的奋斗目标。” (T) 14.俄罗斯在战略核武器和核技术方面一直处在世界的前列。(T)

   第十章

  1.文化仅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不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 体系、传统和信仰等等。(F) 2.文化与文明这两个概念是相等的是不能区分的。(F) 3.地域、气候等因素对文化类型产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制约作用。(T) 4.语言不可能是影响文化类型的重要因素。(F) 5.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T) 6.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T) 7.世界新技术革命不可能改变文化系统之间交流的方式。(F) 8.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影响遍及全世界。(T) 9.文化的发展往往不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F) 10.文化在传播和交流过程中经常出现一定的趋同性。(T)

  

篇五: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类与社会(本)》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 《人类与社会》 自测练习 1-10

  第一章

  1. 宇宙大爆炸是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推断出来的一个假设。

  (F)

  2. 太阳是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它占整个系统总质量的 99.9%。(T)

  3. 地球表层不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的区域空间。

  (F)

  4. 地球表层环境由地貌、 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五大要素构成。

  (T)

  5. 最古老的原始地壳大约出现在 37 亿年前。

  (T)

  6.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近亲关系。

  (T)

  7.猿与人都有 A、E、O、AE 等血型。

  (T)

  8.劳动在猿变成人的过程中没有起到作用。

  (F)

  9. 爪哇猿人是白色人种的祖先。

  (F)

  10. 有人认为 20 万年前非洲的一个妇女是现今全世界人的祖先。

  (T)

  11. 年前,地球上原始人类约有一千万。

  据估算,一万 (T)

  12. 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差异上。

  (T)

  13. 民工潮”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秩序。

  “农 (F)

  14. 个地域上是民族唯一最稳定的特征。

  共同生活在一 (F)

  15. 中国汉语在历史地理条件影响下形成七大方言体系

  (T)

   第二章

  1.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 的要素,

  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T)

  2. 狭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与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物质要素,即自然 资源。

  (F)

  3.资源具有社会效应性和稀缺性的两个重要特征。

  (T)

  4.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 ,技术如何进步,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总是 固定不

  变的。

  (F)

  5.社会资源是指人类创造的、除自然资源之外的其它所有资源的总 称。(T)

  6. 不可再生资源是指相对于地质年代而言不能再生的各种资源。

  (F) 7.人

  的需求可分为生存需求、享乐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三个层次, 其中自我发展

  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

  (F)

  8.当今世界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加 得更快。

  (F)

  9. 控制人口的增长有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人口素质尤其是文化 教育素质

  的提高,也有利于人口的控制。

  ( T)

  10. 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积极提高人口的质量, 是我国人口发展的 基本策

  略。( T)

  11. 在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三大问题中,资源问题是最 根本的

  问题。

  (F)

  12.我国地大物博,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和社会发 展对海

   外资源的依存度依然较低。

  (F) 13.为确保我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切实执行保护资源、提 高资源 再生能力和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三大政策。

  (T) 14.所谓温室效应是指由于自然 环境的变化 , 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 的现象。

  (F) 15.为了遏制环境破坏的发展势头, 我国已将环境保护作为第一项基 本国 策。

  (F) 16. 1997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大会 (京都会议), 对全 面控制臭氧层破坏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F) 17.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利用各种资源, 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 过程。(T) 18.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 自然资源是发展的根据这一原理已发生 根本改 变。

  (F) 19. 由于在不同的环境中采用不同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 逐步形成 了不同 的人类文化。( T) 20. 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化的历史。

  (T) 21. 1973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第一次提出的“没有破坏

  的发展”口号,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形。

  ( T)

  22. 1980 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 和联

  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首次提出 了可持续发 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的概念。

  (F)

  23.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 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 人发

   表了著名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并获得第 42 届联合国大 会通过,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世界得到重视。

  ( T) 24. “可持续发展”思想追求的目标是当代人需要的满足和后代人 生存与发 展权利的统一。

  (T) 25. “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不应用 GNP 乍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 而应用社会、经济、环境、生活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

  (T)

   第三章

  1、婚姻是基于性爱基础的,由国家所认可的男女结合的合法形式。

  (T)

  2、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制度的婚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T)

  3、性是婚姻的基础和全部。

  (F) 4、功利型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

  (F) 5、内涵型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T) 6、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组织形式。

  (T) 7、核心家庭的最主要特征是人数少、规模小。

  (F) 8、扩大家庭可分为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两种。

  (T) 9、家庭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有单身、 新婚、“满巢”和“空巢”阶段。

  (F) 10、家庭的功能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

  (F)

  11、血缘家庭是人类社会的第三个社会组织。

  (F)

  12、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化的根本动因是人的生活条件的变化。

  (F)

  13、“普那路亚”这个名称是夏威夷群岛土著人发明的。

  (T)

  14、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家庭是男女平等的家庭。

  (F)

   15、对偶婚是从多偶婚向单偶婚过渡的一种婚姻制度。

  (T)

  16、“不婚族”人数增多是当代社会婚姻的一个变化。

  (T)

  17、“短婚”、“速婚”“闪婚”在现代社会是平常事。

  (T)

  18、网络为男女平等创造了条件。

  (T)

  19、家庭功能向社会转移是婚姻与家庭功能弱化的原因。

  (F)

  20、开放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促进婚姻双方心理和精神的发展。

  (T)

   第四章

  1.阶级产生的前提条件是道德关系的破坏。

  (F) 2.社会阶层划分的基础是

  职业的划分。

  (T) 3.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进化的表现,有着积极的作

  用。

  (T) 4.有些“蓝领”行业的收入高于商业、 服务业和金融业是不正常

  的。

  (F) 5.改革开放后,个体、私营和“三资”等新的经济发展快是社会

  的 进步。

  (T)

  6.国家最根本的本质是调和阶级关系。

  (T) 7.国家的职能可分为政治统治

  

篇六: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类与社会(本)》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每题 2 分 共 8 分) (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 入“见附件”)

  题目 1

  完成 满分 8.00

  1.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

  技术是科学发展的

  。

  2.高新技术通常是具有突出的社会功能及极高的经济效益,以最新

  的

  为基础,具有重要价值的技术群。

  3.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

  和

  。

  4.工业革命的标志是

  。

  1、手段

  2、科学发现

  3、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4、蒸气机的使用

  二、名词解释 (每题 5 分 共 20 分) (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 框中输入“见附件”)

  题目 2

  完成 满分 20.00 1.科学 2.技术 3.电力革命 4.新技术革命

   1、科学: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运动律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分析、研究事物的 一个探索过程,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

  2、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是人们改造世界 的各种工具、方法和技能。

  3、电力革命:是指 19 世纪后半叶到 20 世纪初,发生的以新的电能(代替了蒸 汽动力)开始作为主要的能源形式支配社会经济生活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变革。

  4、新技术革命:从 20 世纪 40 年代末起,开始了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 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这场新科技革命发源于美国,尔后迅速 扩展到西欧、日本、大洋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涉及到科学技术各个重要领域和国 民经济的一切重要部门。从 70 年代初开始,又出现了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 技术、新型材料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是在 20 世纪 自然科学理论最新突破的基础上产生的。

  三、简答题 (17 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题目 3

  完成 满分 17.00

  科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的外部原因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产活动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 不断进步,内部原因是由于新发现的事实与旧有的理论之间的矛盾,以及各种已 有的各种观点、理论之间的矛盾。

  四、论述题 (25 分)

  题目 4

  完成 满分 25.00

  论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答:

  通常科学和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 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 发展的理论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

  科学常常可以启发我们提出新的、以前没有想到过的事物特性,进而导致新技术 的产生。反过来,技术也为科学提供了眼睛、耳朵和一部分肌体,扩展了人的触

   觉、听觉和感觉。例如,电子计算机使气象研究、人口统计、基因结构研究和其 他以前不可能进行的复杂系统的研究取得巨大进步。对某些工作来说,技术是科 学的基础。例如测量、数据收集、样本处理等等,人们运用技术,发明了越来越 多的新仪器和新技艺,进而推动了各方面的科研研究。

  技术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工具,而且还可以激励理论研究动机并 提供方向。例如基因工程技术促进了绘制整个人类脱氧核糖核酸基因构造的工作, 这项技术不仅提供了绘制基因结构的理由,也使绘制工作成为可能。

  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近来越趋向一体化。技术变得 越复杂,与科学的联系就越紧密。在某些领域,例如,固体物理学(包括晶体管 和超导体),由于研究物质的能力和制造物质的能力相互依赖,以至于人们不可 能把科学和技术截然分开。现代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科学的进步,许多新兴 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直接来自现代科学的成就。总之,可以认为 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与技术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已成 了当今“大科学”的重要特征。

  信息文本

  五、小论文 (30 分)(如果以附件形式提交,请在输入框中输入“见附件”)

  题目 5

  完成 满分 30.00

  题干

  读一篇科学家传记或科学史文章,写一篇心得体会。(800 字以上)

  《爱因斯坦文集》有感

  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巨人,又是一位纯朴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智 慧如同他的科学成就一样,让我们充满无限的敬意。

  爱因斯坦承认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的自然(包括人本身的许多 方面)。但在这一点上,爱因斯坦却不否认数学是科学,他说:“科学陈述的对 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象在数学中就是那样。”尽管如此,科学 陈述和科学定律的共性却是明显的,他认为这就是“求真”或者说“追问是”。

  除了客观性以外,他还认为科学的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科学本身没有感情愿望, 没有善恶观念。“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象‘你 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

  那么,科学与伦理毫不相关么?爱因斯坦认为并非如此。他首先 承认“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伦理准则要 表达清楚和贯彻贯一致,就离不开科学理性,特别是逻辑理性。在他看来,伦理

   准则不是直观的,也不是任意想象的,而是从一些隐含的前提中推论出来的。要 推出有效,自然要讲逻辑。这些隐含的前提是“伦理公理”,它在某些方面像形 式公理一样可以没有意义,但事实上却是人们经验的升华,是“经得住经验的考 验的”。“伦理公理”的来源是“从我们天生的避免痛苦和灭亡的倾向,也是从 个人所积累起来的对于他人行为的感情反应推导出来的”。

  《爱因斯坦文集》里充满各种各样的问题:科学的、一般认识论的、 数学哲学的、科学哲学的、伦理学的、哲学观的、社会学的、政治的,等等。尽 管这本文集对许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严密的论证,但这不足以泯 灭这部文集的价值,毕竟这只是一部随笔,而随笔的作用主要在于启发人;另外, 毕竟——爱因斯坦是一位科学超人,是我们崇敬的“人化之神”,就像他说的人 类不能没有宗教性的信仰一样。20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写给五千年后 子孙的一封信也被装进了该金属盒并埋在了地下。

  爱因斯坦也是 20 世纪有很大影响的自然科学家。从他这封信里我 们可以了解到这位大科学的家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观以及对世界和平和全人类 前途的深情关怀。他是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也热爱人类。

  他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我相信后代会以一种自豪的心情和正当的优越感来 读这封信”这句话充分表明他对五千年后世界的想象也是美好的。今天的世界已 经跟爱因斯坦生活的年代大不一样,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发达的科技为我们提供 了很多生活和工作上的方便条件。今天的世界比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更为太平,并 且世界大部分地方的人民生活变得更加富足。我也对今天的 80 后、90 后和我们 的学生以及自己的孩子的未来充满信心。我认为今天的年轻人在很多方面比我们 强。首先,他们物质生活条件和受教育的条件比我们优越得多,他们当中很多人 都接受了正规而系统的教育;其次,他们当中独生子居多,他们比父辈更具备个 性和独立性格;现在年轻人智商高,思考问题更加理性。

  

篇七: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类与社会(本)》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

  1987年世界环境与开展委员会wced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发表了著名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并获得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可持续开展思想在全世界得到重视

  国家开放大学《人类与社会》自测练习 1-10

  第一章

  1.宇宙大爆炸是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推断出来的一个假设。(F) 2.太阳是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它占整个系统总质量的 99.9%。(T) 3.地球表层不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的区域空间。(F) 4.地球表层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五大要素构成。(T) 5.最古老的原始地壳大约出现在 37 亿年前。(T) 6.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近亲关系。(T) 7.猿与人都有A、B、O、AB等血型。(T) 8.劳动在猿变成人的过程中没有起到作用。(F) 9.爪哇猿人是白色人种的祖先。(F) 10.有人认为 20 万年前非洲的一个妇女是现今全世界人的祖先。(T) 11.据估算,一万年前,地球上原始人类约有一千万。(T) 12.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差异上。(T) 13.“农民工潮”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秩序。(F) 14.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域上是民族唯一最稳定的特征。(F) 15.中国汉语在历史地理条件影响下形成七大方言体系。(T)

   第二章

  1.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 的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T) 2. 狭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与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物质要素,即自然 资源。(F) 3.资源具有社会效应性和稀缺性的两个重要特征。

  (T) 4.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 ,技术如何进步,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总是 固定不变的。(F) 5.社会资源是指人类创造的、除自然资源之外的其它所有资源的总 称。(T) 6. 不可再生资源是指相对于地质年代而言不能再生的各种资源。(F) 7.人的需求可分为生存需求、享乐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三个层次, 其中自我发展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F) 8.当今世界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加 得更快。(F) 9. 控制人口的增长有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人口素质尤其是文化 教育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人口的控制。(T) 10. 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积极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人口发展的 基本策略。(T) 11. 在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三大问题中,资源问题是最 根本的问题。(F)

   12.我国地大物博,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和社会发 展对海外资源的依存度依然较低。(F) 13.为确保我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切实执行保护资源、提 高资源再生能力和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三大政策。(T) 14.所谓温室效应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 的现象。(F) 15.为了遏制环境破坏的发展势头,我国已将环境保护作为第一项基 本国策。(F) 16. 1997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大会(京都会议), 对全面控制臭氧层破坏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F) 17.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利用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过程。(T) 18.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自然资源是发展的根据这一原理已发生 根本改变。(F) 19. 由于在不同的环境中采用不同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逐步形成 了不同的人类文化。(T) 20.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化的历史。(T) 21. 1973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第一次提出的“没有破坏 的发展”口号,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形。(T) 22. 1980 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 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首次提出 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F)

   23.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 人发表了著名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并获得第 42 届联合国大 会通过,“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世界得到重视。(T) 24. “可持续发展”思想追求的目标是当代人需要的满足和后代人 生存与发展权利的统一。(T) 25. “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不应用 GNP 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 而应用社会、经济、环境、生活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T)

   第三章

  1、婚姻是基于性爱基础的,由国家所认可的男女结合的合法形式。

  (T) 2、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制度的婚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T) 3、性是婚姻的基础和全部。(F) 4、功利型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F) 5、内涵型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T) 6、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组织形式。(T) 7、核心家庭的最主要特征是人数少、规模小。(F) 8、扩大家庭可分为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两种。(T) 9、家庭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有单身、新婚、“满巢”和“空巢”阶段。

  (F) 10、家庭的功能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F) 11、血缘家庭是人类社会的第三个社会组织。(F) 12、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化的根本动因是人的生活条件的变化。

  (F) 13、“普那路亚”这个名称是夏威夷群岛土著人发明的。(T)

  14、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家庭是男女平等的家庭。

  (F) 15、对偶婚是从多偶婚向单偶婚过渡的一种婚姻制度。(T)

   16、“不婚族”人数增多是当代社会婚姻的一个变化。(T) 17、“短婚”、“速婚”“闪婚”在现代社会是平常事。(T) 18、网络为男女平等创造了条件。(T) 19、家庭功能向社会转移是婚姻与家庭功能弱化的原因。(F) 20、开放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促进婚姻双方心理和精神的发展。(T)

   第四章

  1.阶级产生的前提条件是道德关系的破坏。(F) 2.社会阶层划分的基础是职业的划分。(T) 3.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进化的表现,有着积极的作用。(T) 4.有些“蓝领”行业的收入高于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是不正常的。

  (F) 5.改革开放后,个体、私营和“三资”等新的经济发展快是社会的 进步。(T) 6.国家最根本的本质是调和阶级关系。(T) 7.国家的职能可分为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两类。(F) 8.国家消亡具有渐进性和自发性的特点。(T) 9.工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体,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T) 1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 依法治理国家的重要理念。(T) 11.法律是通过利益调整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工具。(T) 12.大陆法系是根据美国法律体系建立的。(F) 13.英美法系是以英国的普通法等为基础而建立的法系。(T) 14.在法治传统里,国家政治制度也必须纳入法律之中。(T) 15.法律的社会作用包括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作用两部分。(T) 16.战争的需要也是人类科技进步的直接动力。(T) 17.军队和战争形态是随着社会发展、生产水平和制度的变化不断演

   进的。(T) 18.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新技术引发军事变革,标志着当代军事新 发展。(T) 19.判断战争的基本依据是军事力量的对比。(F) 20.战争与和平不是一对矛盾,同心同德才是克敌制胜的法宝。(F)

   第五章

  1.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T) 2.早在公元前 9 世纪,欧洲就形成了一些新的城市中心。(F) 3.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T) 4.40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被称之为超级城市。(T) 5.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现象被称为躲避生计城市化。(F) 6.中国、西亚和中美洲是人类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T) 7.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农业已发展到较高水平。(T) 8.宗族组织在乡村社会事务中没有教化、司法、征收税赋等功能。

  (F) 9.农业资本主义发展有普鲁士和美国的两条道路。(T) 10.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迈出了前进步伐,还有处于领先地位的。(T) 11.工场手工业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T) 12.18 世纪 60 年代起有些国家出现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现象。

  (T) 13.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斗争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T) 14.1825 年,资本主义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发生在美国。(F) 15.细胞学说、进化论和电子技术被称为十九世纪科学的三大发现。

  (F)

   第六章

  1.商人的出现是商业贸易能够产生的前提。(F) 2.16 世纪以来,西欧通常奉行重商主义政策。(T) 3.1913 年至 1919 年期间,中国一度出现商业贸易的黄金时期。(T) 4.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商业贸易起了推动作用。(T) 5.早期世界市场形成后,商业贸易进行了国际分工。(F) 6.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由价值规律调节经济的经 济形式。(T) 7.市场经济既不同于自然经济、又不同于计划经济,是一种特殊的 形式。(T) 8.现代的市场竞争就得依靠商品价格低廉化。(F) 9.市场经济产生于封建社会的早期。(F)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的调节机制作用。(T) 11.古代最长驿道是从苏撒到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以弗所,全长约 2400 千米。(T) 12.古代人们已经突破了畜力、风力和人力作为动力的系统。(F) 13.最原始的汽船是由爱丁堡的一个银行家制造出来的。(T) 14.现代交通的进步促进了工业革命的纵深发展。(T) 15.随着现代交通进步,加快了人口外流,不利于地区安定。(F)

   第七章

  1.崇拜自然是最原始的宗教。(T) 2.古典宗教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F) 3.现代宗教越来越强调人权高于神权。(T) 4.“新宗教运动”是提倡不同于传统宗教教义的新兴的优秀的宗 教。

  (F) 5.宗教的本质是人们的幻觉通过超人间力量反映出来的一种形式。

  (T) 6.民俗学是反映国家或民族特殊文化的一门新兴学科。(T) 7.对精怪、冥界、巫医、魔法、占卜等迷信活动应该禁止研究。(F) 8.每年清明时扫墓是祭奠祖先的重要方式。(T) 9.个体习俗化过程说明社会成员应按自己的行为习惯行事,不受控 制。(F) 10.人的童年行为习惯对于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T) 11.原始时代,人类就会制作项链等饰品。(T) 12.人类最早的栖身之处是窝棚、地穴、土窑等自然处所。(F) 13.社会等级制度会在餐饮、服饰等等活动中体现出来。(T) 14.文化差异对民俗的影响不是很大的。(F) 15.“百里不同俗”说明相隔百里一定会有不同的风俗。(F)

   第八章

  1.二战以后,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最终崩溃。(F) 2.美苏全面冷战开始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F) 3.1955 年的万隆会议表明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地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

  (T) 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两极政治格局最终崩溃的标志。(T) 5.1991 年 8 月,戈尔巴乔夫辞去总书记职务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 散”。

  (T) 6.二战后两种社会制度矛盾已成政治格局的主要问题。(T) 7.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不能成为遏制世界战争的重要因素。(F) 8.恐怖主义与种族主义和宗教问题不可能联系在一起。(F) 9.发展中国家是无法参与国际金融决策的。(T) 10.越南入侵柬埔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都是局部战争。(T) 11.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T) 12.联合国 5 个常任理事国任何一国都拥有否决权。(T) 13.1945 年 4 月 25 日,联合国正式成立,并生效。(F) 14.联合国把国际法院作为处理日常务的行政机构。(F) 15.中国是稳定亚太以至世界局势十分重要的力量。(T)

   第九章

  1.现代化的实质是工业化,是指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过程。(T) 2.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走向现代化的幸运儿。(F) 3.最早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封建士大夫阶层。(T) 4.亚非拉国家现代化是由西方工业文明引起的典型的外源性现代化。

  (T) 5.第三次世界现代化浪潮发生在二战之前。(F) 6.布雷顿森林体系来源于在美国布雷顿召开一次森林会议。(F) 7.当今世界,跨国生产和经营的全球化现象已很普遍。(T) 8.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对立和矛盾的,相互间经常发生 冲撞。(F) 9.WTO 非歧视性原则的基石是由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 组成。(T) 10.2001 年 11 月 11 日,中国就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F) 11.早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就使用了“知识经济” 概念。(F) 12.知识经济实质是一种信息型经济,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T) 13.日本曾经提出:“科学立国是日本的奋斗目标。” (T) 14.俄罗斯在战略核武器和核技术方面一直处在世界的前列。(T)

   第十章

  1.文化仅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不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 体系、传统和信仰等等。(F) 2.文化与文明这两个概念是相等的是不能区分的。(F) 3.地域、气候等因素对文化类型产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制约作用。(T) 4.语言不可能是影响文化类型的重要因素。(F) 5.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T) 6.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T) 7.世界新技术革命不可能改变文化系统之间交流的方式。(F) 8.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影响遍及全世界。(T) 9.文化的发展往往不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F) 10.文化在传播和交流过程中经常出现一定的趋同性。(T)

  

篇八: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类与社会(本)》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

  _

  国家开放大学《人类与社会》自测练习 1-10

  第一章

  1.宇宙大爆炸是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推断出来的一个假设。(F) 2.太阳是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它占整个系统总质量的 99.9%。(T) 3.地球表层不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的区域空间。(F) 4.地球表层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五大要素构成。(T) 5.最古老的原始地壳大约出现在 37 亿年前。(T) 6.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近亲关系。(T) 7.猿与人都有A、B、O、AB等血型。(T) 8.劳动在猿变成人的过程中没有起到作用。(F) 9.爪哇猿人是白色人种的祖先。(F) 10.有人认为 20 万年前非洲的一个妇女是现今全世界人的祖先。(T) 11.据估算,一万年前,地球上原始人类约有一千万。(T) 12.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差异上。(T) 13.“农民工潮”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秩序。(F) 14.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域上是民族唯一最稳定的特征。(F) 15.中国汉语在历史地理条件影响下形成七大方言体系。(T)

   _

  第二章

  1.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 的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T) 2. 狭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与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物质要素,即自然 资源。(F) 3.资源具有社会效应性和稀缺性的两个重要特征。

  (T) 4.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 ,技术如何进步,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总是 固定不变的。(F) 5.社会资源是指人类创造的、除自然资源之外的其它所有资源的总 称。(T) 6. 不可再生资源是指相对于地质年代而言不能再生的各种资源。(F) 7.人的需求可分为生存需求、享乐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三个层次, 其中自我发展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F) 8.当今世界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加 得更快。(F) 9. 控制人口的增长有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人口素质尤其是文化 教育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人口的控制。(T) 10. 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积极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人口发展的 基本策略。(T) 11. 在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三大问题中,资源问题是最 根本的问题。(F)

   _

  12.我国地大物博,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和社会 发展对海外资源的依存度依然较低。(F) 13.为确保我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切实执行保护资源、 提高资源再生能力和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三大政策。(T) 14.所谓温室效应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 现象。(F) 15.为了遏制环境破坏的发展势头,我国已将环境保护作为第一项 基本国策。(F) 16. 1997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大会(京都会议), 对全面控制臭氧层破坏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F) 17.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利用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过程。(T) 18.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自然资源是发展的根据这一原理已发生 根本改变。(F) 19. 由于在不同的环境中采用不同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逐步形成 了不同的人类文化。(T) 20.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化的历史。(T) 21. 1973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第一次提出的“没有破坏 的发展”口号,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形。(T) 22. 1980 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 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首次提出 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F)

   _

  23.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 夫人发表了著名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并获得第 42 届联合国 大会通过,“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世界得到重视。(T) 24. “可持续发展”思想追求的目标是当代人需要的满足和后代人生 存与发展权利的统一。(T) 25.“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不应用 GNP 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 而应用社会、经济、环境、生活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T)

   _

  第三章

  1、婚姻是基于性爱基础的,由国家所认可的男女结合的合法形式。

  (T) 2、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制度的婚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T) 3、性是婚姻的基础和全部。(F) 4、功利型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F) 5、内涵型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T) 6、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组织形式。(T) 7、核心家庭的最主要特征是人数少、规模小。(F) 8、扩大家庭可分为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两种。(T) 9、家庭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有单身、新婚、“满巢”和“空巢”阶段。

  (F) 10、家庭的功能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F) 11、血缘家庭是人类社会的第三个社会组织。(F) 12、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化的根本动因是人的生活条件的变化。

  (F) 13、“普那路亚”这个名称是夏威夷群岛土著人发明的。(T)

  14、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家庭是男女平等的家庭。

  (F) 15、对偶婚是从多偶婚向单偶婚过渡的一种婚姻制度。(T)

   _

  16、“不婚族”人数增多是当代社会婚姻的一个变化。(T) 17、“短婚”、“速婚”“闪婚”在现代社会是平常事。(T) 18、网络为男女平等创造了条件。(T) 19、家庭功能向社会转移是婚姻与家庭功能弱化的原因。(F) 20、开放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促进婚姻双方心理和精神的发展。(T)

   _

  第四章

  1.阶级产生的前提条件是道德关系的破坏。(F) 2.社会阶层划分的基础是职业的划分。(T) 3.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进化的表现,有着积极的作用。(T) 4.有些“蓝领”行业的收入高于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是不正常的。

  (F) 5.改革开放后,个体、私营和“三资”等新的经济发展快是社会的 进步。(T) 6.国家最根本的本质是调和阶级关系。(T) 7.国家的职能可分为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两类。(F) 8.国家消亡具有渐进性和自发性的特点。(T) 9.工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体,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T) 1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 依法治理国家的重要理念。(T) 11.法律是通过利益调整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工具。(T) 12.大陆法系是根据美国法律体系建立的。(F) 13.英美法系是以英国的普通法等为基础而建立的法系。(T) 14.在法治传统里,国家政治制度也必须纳入法律之中。(T) 15.法律的社会作用包括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作用两部分。(T) 16.战争的需要也是人类科技进步的直接动力。(T) 17.军队和战争形态是随着社会发展、生产水平和制度的变化不断

   _

  演进的。(T) 18.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新技术引发军事变革,标志着当代军事 新发展。(T) 19.判断战争的基本依据是军事力量的对比。(F) 20.战争与和平不是一对矛盾,同心同德才是克敌制胜的法宝。(F)

   _

  第五章

  1.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T) 2.早在公元前 9 世纪,欧洲就形成了一些新的城市中心。(F) 3.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T) 4.40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被称之为超级城市。(T) 5.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现象被称为躲避生计城市化。(F) 6.中国、西亚和中美洲是人类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T) 7.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农业已发展到较高水平。(T) 8.宗族组织在乡村社会事务中没有教化、司法、征收税赋等功能。

  (F) 9.农业资本主义发展有普鲁士和美国的两条道路。(T) 10.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迈出了前进步伐,还有处于领先地位的。(T) 11.工场手工业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T) 12.18 世纪 60 年代起有些国家出现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现 象。(T) 13.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斗争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T) 14.1825 年,资本主义第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发生在美国。(F) 15.细胞学说、进化论和电子技术被称为十九世纪科学的三大发现。

  (F)

   _

  第六章

  1.商人的出现是商业贸易能够产生的前提。(F) 2.16 世纪以来,西欧通常奉行重商主义政策。(T) 3.1913 年至 1919 年期间,中国一度出现商业贸易的黄金时期。(T) 4.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商业贸易起了推动作用。(T) 5.早期世界市场形成后,商业贸易进行了国际分工。(F) 6.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由价值规律调节经济的经 济形式。(T) 7.市场经济既不同于自然经济、又不同于计划经济,是一种特殊的 形式。(T) 8.现代的市场竞争就得依靠商品价格低廉化。(F) 9.市场经济产生于封建社会的早期。(F)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的调节机制作用。(T) 11.古代最长驿道是从苏撒到小亚细亚西海岸的以弗所,全长约 2400 千米。(T) 12.古代人们已经突破了畜力、风力和人力作为动力的系统。(F) 13.最原始的汽船是由爱丁堡的一个银行家制造出来的。(T) 14.现代交通的进步促进了工业革命的纵深发展。(T) 15.随着现代交通进步,加快了人口外流,不利于地区安定。(F)

   _

  第七章

  1.崇拜自然是最原始的宗教。(T) 2.古典宗教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F) 3.现代宗教越来越强调人权高于神权。(T) 4.“新宗教运动”是提倡不同于传统宗教教义的新兴的优秀的宗 教。

  (F) 5.宗教的本质是人们的幻觉通过超人间力量反映出来的一种形式。

  (T) 6.民俗学是反映国家或民族特殊文化的一门新兴学科。(T) 7.对精怪、冥界、巫医、魔法、占卜等迷信活动应该禁止研究。(F) 8.每年清明时扫墓是祭奠祖先的重要方式。(T) 9.个体习俗化过程说明社会成员应按自己的行为习惯行事,不受控 制。(F) 10.人的童年行为习惯对于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意义。(T) 11.原始时代,人类就会制作项链等饰品。(T) 12.人类最早的栖身之处是窝棚、地穴、土窑等自然处所。(F) 13.社会等级制度会在餐饮、服饰等等活动中体现出来。(T) 14.文化差异对民俗的影响不是很大的。(F) 15.“百里不同俗”说明相隔百里一定会有不同的风俗。(F)

   _

  第八章

  1.二战以后,以亚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最终崩溃。(F) 2.美苏全面冷战开始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的实施。(F) 3.1955 年的万隆会议表明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地出现在世界政治舞 台。(T) 4.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两极政治格局最终崩溃的标志。(T) 5.1991 年 8 月,戈尔巴乔夫辞去总书记职务建议苏共中央“自行 解散”。

  (T) 6.二战后两种社会制度矛盾已成政治格局的主要问题。(T) 7.世界和平运动的发展不能成为遏制世界战争的重要因素。(F) 8.恐怖主义与种族主义和宗教问题不可能联系在一起。(F) 9.发展中国家是无法参与国际金融决策的。(T) 10.越南入侵柬埔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都是局部战争。(T) 11.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T) 12.联合国 5 个常任理事国任何一国都拥有否决权。(T) 13.1945 年 4 月 25 日,联合国正式成立,并生效。(F) 14.联合国把国际法院作为处理日常务的行政机构。(F) 15.中国是稳定亚太以至世界局势十分重要的力量。(T)

   _

  第九章

  1.现代化的实质是工业化,是指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过程。(T) 2.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走向现代化的幸运儿。(F) 3.最早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封建士大夫阶层。(T) 4.亚非拉国家现代化是由西方工业文明引起的典型的外源性现代化。

  (T) 5.第三次世界现代化浪潮发生在二战之前。(F) 6.布雷顿森林体系来源于在美国布雷顿召开一次森林会议。(F) 7.当今世界,跨国生产和经营的全球化现象已很普遍。(T) 8.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对立和矛盾的,相互间经常发生 冲撞。(F) 9.WTO 非歧视性原则的基石是由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 则组成。(T) 10.2001 年 11 月 11 日,中国就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F) 11.早在上个世纪 60 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就使用了“知识经济” 概念。(F) 12.知识经济实质是一种信息型经济,与信息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T) 13.日本曾经提出:“科学立国是日本的奋斗目标。” (T) 14.俄罗斯在战略核武器和核技术方面一直处在世界的前列。(T)

   _

  第十章

  1.文化仅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不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 体系、传统和信仰等等。(F) 2.文化与文明这两个概念是相等的是不能区分的。(F) 3.地域、气候等因素对文化类型产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制约作用。(T) 4.语言不可能是影响文化类型的重要因素。(F) 5.文化冲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T) 6.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T) 7.世界新技术革命不可能改变文化系统之间交流的方式。(F) 8.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影响遍及全世界。(T) 9.文化的发展往往不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F) 10.文化在传播和交流过程中经常出现一定的趋同性。(T)

  

篇九: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人类与社会(本)》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人类与社会》自测练习 1-10 第一章

  1.宇宙大爆炸是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推断出来的一个假设。(F) 2.太阳是太阳系的主要成员,它占整个系统总质量的 99.9%。(T) 3.地球表层不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围的区域空间。(F) 4.地球表层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五大要素构成。(T) 5.最古老的原始地壳大约出现在 37 亿年前。(T) 6.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他们之间有着一定的近亲关系。(T) 7.猿与人都有A、B、O、AB等血型。(T) 8.劳动在猿变成人的过程中没有起到作用。(F) 9.爪哇猿人是白色人种的祖先。(F) 10.有人认为 20 万年前非洲的一个妇女是现今全世界人的祖先。(T) 11.据估算,一万年前,地球上原始人类约有一千万。(T) 12.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差异上。(T) 13.“农民工潮”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秩序。(F) 14.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域上是民族唯一最稳定的特征。(F)

   15.中国汉语在历史地理条件影响下形成七大方言体系。(T)

   第二章

  1.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 的要素,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T) 2. 狭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与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物质要素,即自然 资源。(F) 3.资源具有社会效应性和稀缺性的两个重要特征。

  (T) 4.无论人类社会如何发展 ,技术如何进步,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总是 固定不变的。(F) 5.社会资源是指人类创造的、除自然资源之外的其它所有资源的总 称。(T) 6. 不可再生资源是指相对于地质年代而言不能再生的各种资源。(F) 7.人的需求可分为生存需求、享乐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三个层次, 其中自我发展需最基本的需求。(F) 8.当今世界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加 得更快。(F) 9. 控制人口的增长有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人口素质尤其是文化 教育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人口的控制。(T)

   10. 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积极提高人口的质量,是我国人口发展的 基本策略。(T) 11. 在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环境、资源三大问题中,资源问题是最 根本的问题。(F) 12.我国地大物博,虽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和社会发 展对海外资源的依存度依然较低。(F) 13.为确保我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切实执行保护资源、提 高资源再生能力和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三大政策。(T) 14.所谓温室效应是指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 的现象。(F) 15.为了遏制环境破坏的发展势头,我国已将环境保护作为第一项基 本国策。(F) 16. 1997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大会(京都会议), 对全面控制臭氧层破坏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F) 17.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利用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过程。(T) 18.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自然资源是发展的根据这一原理已发生 根本改变。(F) 19. 由于在不同的环境中采用不同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逐步形成

   了不同的人类文化。(T) 20.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所处的环境不断变化的历史。(T)

  21. 1973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第一次提出的“没有破坏 的发展”口号,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形。(T) 22. 1980 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 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首次提出 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F) 23. 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 人发表了著名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并获得第 42 届联合国大 会通过,“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世界得到重视。(T)

  24. “可持续发展”思想追求的目标是当代人需要的满足和后代人 生存与发展权利的统一。(T) 25. “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不应用 GNP 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 而应用社会、经济、环境、生活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T)

   第三章

  1、婚姻是基于性爱基础的,由国家所认可的男女结合的合法形式。

  (T) 2、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制度的婚姻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T) 3、性是婚姻的基础和全部。(F) 4、功利型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F) 5、涵型婚姻,男女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T) 6、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一种组织形式。(T) 7、核心家庭的最主要特征是人数少、规模小。(F) 8、扩大家庭可分为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两种。(T) 9、家庭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有单身、新婚、“满巢”和“空巢”阶段。

  (F) 10、家庭的功能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要。(F) 11、血缘家庭是人类社会的第三个社会组织。(F) 12、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化的根本动因是人的生活条件的变化。

   (F) 13、“普那路亚”这个名称是夏威夷群岛土著人发明的。(T)

  14、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家庭是男女平等的家庭。

  (F) 15、对偶婚是从多偶婚向单偶婚过渡的一种婚姻制度。(T) 16、“不婚族”人数增多是当代社会婚姻的一个变化。(T) 17、“短婚”、“速婚”“闪婚”在现代社会是平常事。(T) 18、网络为男女平等创造了条件。(T) 19、家庭功能向社会转移是婚姻与家庭功能弱化的原因。(F) 20、开放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促进婚姻双方心理和精神的发展。(T)

   第四章

  1.阶级产生的前提条件是道德关系的破坏。(F) 2.社会阶层划分的基础是职业的划分。(T) 3.社会阶层的分化是社会进化的表现,有着积极的作用。(T) 4.有些“蓝领”行业的收入高于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是不正常的。

  (F) 5.改革开放后,个体、私营和“三资”等新的经济发展快是社会的 进步。(T) 6.国家最根本的本质是调和阶级关系。(T) 7.国家的职能可分为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两类。(F) 8.国家消亡具有渐进性和自发性的特点。(T) 9.工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体,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T) 1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 依法治理国家的重要理念。(T) 11.法律是通过利益调整从而实现社会正义的工具。(T) 12.大陆法系是根据美国法律体系建立的。(F)

  

推荐访问:电大 试题 人类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班主任个人工作总结最新3篇【优秀范文】

班主任个人工作总结最新回首一学期的工作,有喜也有忧,但看到自己的学生在失败与成功中不断摸索前进...

2关于小学后勤总结6篇(全文完整)

关于小学后勤总结本学期,在学校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后勤人员全面贯彻执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方...

3少先队辅导员年终总结10篇

少先队辅导员年终总结自担任老隆一小(B)校区的少先队大队部辅导员以来,我深感荣幸。深知辅导员的工...

42023年教师书法的活动总结9篇

教师书法的活动总结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汉字硬笔书法艺术;进一步加强全体教师业务基本技...

52023年银行实习生个人总结5篇(精选文档)

银行实习生个人总结对公业务的会计部门的核算(主要指票据业务)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记帐、复核与出纳...

62023银行保安年度总结12篇【精选推荐】

银行保安年度总结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20____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心改革的...

72023销售员工年终总结13篇(全文完整)

销售员工年终总结在公司工作已经有几个月了,从进公司时的一无所知到现在,我学到了也领悟到了很多东...

82023年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总结7篇(完整文档)

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总结教育局:为维护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安全,净化学校食堂及周边环境,...

9有关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10篇

有关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遵照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要求,严格防范安全事故发生,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10县工会春节送温暖活动总结7篇

县工会春节送温暖活动总结20xx年元旦、春节期间我局在全局范围内开展了送温暖慰问活动,现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