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2024-05

当前位置: 纤蔓文档网 > 教案设计 >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4篇

| 浏览量:

篇一: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图形 的运动备课

   ———————————————————————————————— 作者: ———————————————————————————————— 日期:

   开平区数学学科智慧课堂集体备课

  《图形的运动(一)》教学设计(第 1 课时)

  主备:孩儿屯小学校

  审核:

  二备:

  校

  审核:

  教材分析(课标理念,教材编排的意图,前后知识的衔接等):

  《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图形的运动”中提

  出“能够结合实例,感受轴对称现象,并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一、让学生借助日常生活中对图形运动现象的观察与直观感受,初步感知轴

  对称现象

  (一)借助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初步感知轴对称。课前搜集学生熟悉的树叶、

  蝴蝶、天安门城楼的实物图片资料,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初步感知对

  称。

  (二)在引出“对称”的概念后,呈现给学生一些对称的实物画面,并动态

  显示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对称图形的感性认识。

  (三)让学生经历图形的分析比较,凸显所学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结合

  教材上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找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

  二、通过观察与动手操作,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加深对轴对称图

  形的理解

  (一)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学习抽象的图

  形知识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而观察与动手操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所以要

  多次加以运用,可以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为学生

  提供丰富的机会,在观察与动手操作中进行思考和发现,直观感受图形运动的特

  征,逐步加深理解。

  (二)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将

  一个图形对折以后,左右两边的图形是一样的”这一本质特征,设计了让学生动

  手剪对称图形的活动,学生在剪对称图形的过程中,经历了折、画、剪这样的过

  程,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左右两边是一样的”含义,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由粗略感知上升到精细化。

  三、在对对称现象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一步

  感受数学的美和数学的价值

  (一)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

  转对称、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第一学段”出现的对称图形主要是轴对称图

  形,是平面图形,且是一个图形。用“对折”“折痕的左右(上下)大小、形状

  一样”“折痕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等描述作为对称图形的内涵,需要学生初

  步了解,并且通过操作,对对称图形有更加直观性的了解。

  (二)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去寻找、赏析生活中的轴

  对称现象,并在活动中体验对称、感悟对称、理解对称,同时在欣赏的活动中体

  验轴对称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在体验—感悟—理解中,鼓励学生积极

  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能辨

  认轴对称图形。

   数学思考:通过“剪一剪、折一折、辨一辨”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想象 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解决问题:体验到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感受数学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学 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辨认轴对称图形。

  教学流程(体现信息技术的运用): 一、任务布置(最好是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猜想激趣 1.课件出示(教师讲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昆虫们欢快地飞舞,瞧,

  它们正向我们飞来,可是我们只能看见它们的半个身影,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 么昆虫吗?

  2.学生猜想,课件呈现完整的昆虫。

  3.教师质疑: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二)交流引入 1.观察交流:这些昆虫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些昆虫上下或左右两边都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板 书:对称)

  二、问题探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成“四基”的教学目标。倡导探究式学 习方式,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学习,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特 别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数感、符号意识、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几何直观、空间 观念、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剪一剪,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1.初剪对称图形,思考探索。

  学生动手剪一只“蝴蝶”,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优化剪法。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非常逼真,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却不像呢? 为什么要对折?为什么只要画“蝴蝶”的一半? 3.再剪对称图形,感受对称。

  先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用这种方法再剪一个其它的对称图形。

  (二)赏一赏,认识轴对称图形。

  1.互相欣赏作品,感受对称美。

   2.回顾剪法:这些美丽的图形你是怎么剪出来的? 3.揭示特点,完善课题。

  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板书:两边完全重合),就称为轴对称图 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对折时留下的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板书:对称 轴) 4.巩固认识:指出你剪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折一折,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折一折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你有什么发现? 2.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理解“完全重合”的意思。) 三、巩固拓展(注意渗透数学史,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数学文化)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习 1.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根据教材第29 页的“做一做”改 编)

  2.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 1 题

  3.教材第 33 页练习七的第2题。

  (二)变式练习 1.教材第 33 页练习七的第3题

  (三)拓展练习(教材第 35 页练习七的第 11 题)

   1.将一张正方形纸如下图所示,先对折两次,再剪去一个角,展开后是什

  么图形? 2.想一想,再剪一剪。

  3.展示不同剪法展开后得到的不同图案。

  (四)找一找,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轴对称现象,请大家睁大眼睛到我们生活中去找

  一找。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说一说。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开平区数学学科智慧课堂集体备课

  《图形的运动(一)》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主备:孩儿屯小学校

  审核:

  二备: 校

  审核:

  教材分析(课标理念,教材编排的意图,前后知识的衔接等):

  课标内容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感受平移、旋转、轴

  对称现象”。在“课程内容”中提出“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

  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课标解读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图形的运动”。本节课主要包括:理解图形的平移在课程实

  施中,只要求让学生直观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不要求学生掌握画出图形的对称轴及在方

  格纸上作图、定量刻画图形运动的内容。

  一、结合生活实例,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思考,使学生直观认识平移、旋转、轴对称

  现象,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分类等数学活动中,初步感知图形的运动特

  征

  1.通过观察熟悉的游乐场等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不同物体的各种运动形式。

  2.通过比较、分类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初步感

  受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在课程实施中,可以选择生活情境中的实物,让学生说一说它是

  怎样运动的,再让学生找出与它运动方式相同的事物;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根据运动特点的不同进行分类。

  (二)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能直观认识平移、旋

  转现象,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1.通过观察观光电梯、推拉窗、风车、直升飞机螺旋桨等物体的运动现象,让学生发现

  平移、旋转现象的共同特点,直观感知平移、旋转的特征。

  2.通过用肢体语言表达平移、旋转现象,加深学生对平移、旋转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3.通过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巩固对平移、旋转概念的认识,体会平

  移和旋转现象就在我们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通过画一画、转一转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例如,让学生

  利用小汽车图形的平移画出一排小汽车,体验图形平移的特征;在展示交流中,学会辨认简单

  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在平移的教学中,要突出平移的特点,即:平移时物体或图形的方向和大小没有变化,只

  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可以上下、左右、斜着移动,但要沿直线移动。

  二、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

  渗透变换、转化的数学思想

  通过观察想象、操作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创设“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等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或借

  助想象尝试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课程实施中,要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

  学生在头脑中模拟图形的平移过程来解决问题;对用想象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

  移一移来解决问题,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 了解平移、旋转的特点。

  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解决问题:能够利用已知条件对图形作相应的平移变化,能够利用平移的特点解 决相关问题,能直观区分这平移和旋转的图形变换。

  情感态度 :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 数学美。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会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流程(体现信息技术的运用):

  一、任务布置(最好是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出示教材第 28 页的主题图“游乐园”。

  1.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 2.在主题图中找出轴对称图形。

  3.还有那些运动项目,它们的运动方式相同吗? (二)分类交流,导入新课。

  1.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分类。

  2.交流分类结果,导入新课。

  二、问题探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成“四基”的教学目标。倡导探究式学 习方式,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学习,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特别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数感、符号意识、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几何直观、空 间观念、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图形的平移现象。

  1.操作交流,认识平移现象。

  (1)课件出示第一类:

  (2)手势比划: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3)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4)归纳小结:物体沿着直的路线移动,并且在移动中没有改变大小和方向, 就近似地看作平移现象。(板书:平移) 2.联系生活,找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3.实践体验,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1)出示例2

  (2)想一想:依据平移的特点判断。

  (3)移一移:用小房子学具进行验证。

  (二)探究图形的旋转现象 1.课件出示第二类:

  2.讨论交流:为什么把这三个物体分为一类?他们是怎样运动的?有什么共同 特点?

  3.概括描述: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 作旋转现象。(板书:旋转

  4.联系生活: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5.操作观察:陀螺上的每个点转出的是什么形状?(教材第 31 页的“做一做”) (三)辨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1.下面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教材第 34页练习七的第 7 题)

  2.学生根据平移和旋转的特征直观判断,集体交流。

  3.归纳小结,明确平移和旋转的联系与区别。

  三、巩固拓展(注意渗透数学史,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数学文化) (一)基本练习 1.教材第30 页“做一做” 利用学具平移,画一排小汽车。

  2.教材第34 页练习七的第 8 题 综合运用旋转和时间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综合练习(教材第34 页练习七的第 6 题) 辨别多个图形通过平移,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

  (三)提高练习(教材第35 页练习七的第 10 题)

   开平区数学学科智慧课堂集体备课

  《图形的运动(一)》教学设计(第 3 课时)

  主备: 孩儿屯小学 校

  审核:

  二备: 校

  审核:

  教材分析(课标理念,教材编排的意图,前后知识的衔接等):

  本课是第三单元最后一课,选取了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为素材, 让学生探索如何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建立在学生已认 识了轴对称图形,理解了平移和旋转运动的基础上的。让学生利用轴对称图形的 知识解决剪出给定图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对轴对称图形、平移等知识的理解, 既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同时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美。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能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ﻫ‬数学思考:在探索 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解决:结合剪出的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

  情感态度:在剪纸活动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及数学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 力。

  重点、难点:利用轴对称的知识解决剪出给定图案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流程(体现信息技术的运用): 一、任务布置(最好是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剪纸艺术源于我国,有千百年的历史,是我国的国宝,在世界上 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剪纸作品,请同学们欣赏。(教师展示一

   些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课件出示教材第 31 页的剪纸。)‫ ﻫ‬同学们,老师知道 你们都喜欢剪纸,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剪一剪,板书课题“剪一剪”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做些什么。

  二、问题探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成“四基”的教学目标。倡导探究式学 习方式,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学习,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 发展。特别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数感、符号意识、推理能力、模型思想、 几何直观、空间观念、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的培养。)

  1、出示例 4。

  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明确:每个小人都是轴对称图形,要剪出四

  个一样的小人是手拉着手的,不能剪断。)

  2、教师:一下子剪四个小人有点难,回忆一下一个小人怎么剪?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一个小人的剪法。

  3、组织学生剪2个小人。

  谈话:我们已经会剪一个小人了,你们怎样剪 2 个拉手的小人呢? (1)先让学生试着折纸,思考。

  (2) 小组讨论,把自己的方法说给伙伴听。

  (3)集体汇报,让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

  (4)巩固体验,请同学重新选择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再剪一次。

  4、自主交流,组织学生学习剪一排小人的方法。

  (1)我们已经会剪 2 个小人了,你们怎样剪4个手拉手的小人呢? 组织学生分组剪一排4个小人,先让学生试着折纸,思考。

  学生操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明确:把长方形纸对折后,只画半个小人,小人的中线应都是折痕的一 边,画小人的胳膊要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

  (2)展示学生的作品。说说自己在剪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5、谈话:我们刚才剪出了 4 个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你能想办法剪出 8 个 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吗?

  学生思考,指名上台演示,试着说说剪的方法。

  学生分小组剪出 8 个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

  6、提问:这些小人之间的位置变化有什么特点?(平移)

  教师小结:这些小人不管是 4 人并列的还是 8 人并列的,都是通过1个小人 平移所得。

  三、巩固拓展(注意渗透数学史,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悟数学文化)

  完成教材“练习七”第 12 题。

  先让学生董脑筋想想应采取哪种方法,想好了,再动手实践。

  教师提示:剪这样的图形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纸张?(正方形纸)怎样折才能剪 出来?(先将正方形纸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 展示学生作品。

  学生互相评价,并提出自己在剪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4、组织学生观察:这些小人之间的位置变化有什么特点?(旋转) 四、课堂小结 师: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利用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感受了一把剪纸的 快乐,剪出了平移和旋转的图形。根据图形的对称关系,我们只需要画出半个小人, 就能剪出一串完整的小纸人或围成一圈的小纸人。同学们的身边还有各种各样的 剪纸,上面有很多好看的图案,你们想不想剪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请同学们课下 自己设计一个图案,并剪出来展示。

  

篇二: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4试题在编排上重视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入手重视对试题在编排上重视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入手重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际能力的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际能力的引导试题具有一定的拓展性试题具有一定的拓展性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遇到的一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质量分析 钟林凤 这次数学试卷命题覆盖了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 力求体现新 课标精神的全面性、基础性和应用性;试卷命题题型灵活多样, 能做到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既考查了 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能真实 地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 基本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现将期末试卷及学生考试 情况分析如下:

  一、试卷情况:

  1、试卷以基础知识为主,但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察了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试卷能体现《小学数学课程标 准》的要求,突出教材重点,重视知识和技能的考察,重视学生 对知识的体验及形成过程。

  2、试卷做到了不偏、不怪、不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 际,增加了灵活性,考出了学生真实成绩和水平,增强了他们学 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试题呈现形式多样,贴近生活实际,依据新课程的要求,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索取题材,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情景化、通 过填空、列式计算、解决问题等形式让学生从中体验、感受学生 所学知识。

  重视各种能力的考查。

  本次试题通过不同的数学知识,

   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观察和判断能力、操作能力以及综 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试题在编排上,重视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入手,重视对 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际能力的引导,试题具有一定的拓展性,给 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遇到的一 些问题。

  二、 学生考试情况 (学生主要答题情况、 存在问题及成因) :

  1、看图填空:

  考查的主要是数的组成读作和写作, 常见的数的比较大小的 灵活运用,平均分和估算等知识。该题目注重考察基础知识的掌 握的同时,还着重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的能力。是要 求学生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第 4 小题,估算,许多学生把 246 估算成 200,估小了。

  大部分学生丢分。还有第 5 小题中下的学生不会。“这些梨重 ( )。相当于( )袋盐的质量“。该题正确率在百

  分之七十五左右。这也是学生之间拉开距离的一个重要题目之 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 合,灵活应用。

  2、计算部分:

  绝大多数同学计算细心,没有什么失误,计算正确率为百分 八十。但也有不少同学存在以下现象:竖式正确,横式抄错数或

   者漏写横式结果的现象;因为书写模糊导致胡乱写数的现象;脱 式计算计算顺序不对,情况参差不齐。

  3、按要求,填一填:

  绝大部分同学能做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思维方式以 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能力较弱。具体题目能理解,但 还不能构数学模型。如:“( )5000 5100 5200”一百

  个一百个地数有的学生不会数。其次,有部分同学篡改考试题目 的现象:“由 9 个千,5 个十组成的数是( )”,部分同学

  的答案 9500。

  还有第 5 小题的猜谜语一半的学生猜不出。

  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仔细审题。

  细心做题的良好习惯。

  4、统计部分:该题第 1 小题正确率极高,说明学生对统计 的知识的理解比较透彻。

  对于第三个题目来说, 正确率有所下降。

  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原因:一、学生答题不够完整,部分学 生没有仔细审题。二、不会根据条件提出有用的数学问题。

  5、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该题失分主要在:(1)、个别学 生出错, 有得数算错的, 也有列式错的 (2)、 有个别单位写错了, 或者没有写单位,主要是学生不细心。(3)、很多学生没有看懂 题意,列式得数全错。(4)少数学生不会根据条件提出合理的 数学问题。

  三、 改进措施 :

   1、重视课堂教学,注重通过创设情境,评价鼓励等方式, 激发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从而使之贯穿与整个数学 探究活动中,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重视学生认真细心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检验、检查等 良好习惯的养成。

  4、 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

  要从读懂一句话,读懂题目意思开始,尽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 析思考,从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入手,逐步培养学生推理的能 力。

  

篇三: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布鲁纳的多元表征理论表明,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多种方 式,多种方式之间建立起联系,才能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因 此,本节课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用数学语言描述平均分,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 含义的理解。

  1.注重指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平均分,实现“多元表征”的统一。

  本设计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对比,发现“平均分”的特点, 继而亲手进行平均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用 语言表述平均分的结果,达成动作表征到语言表征的转化,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关注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与方法的 多样化。

  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分一分,并在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 种方法进行平均分,让学生经历用多样化的分法进行平均分 的过程,加深对平均分的含义的理解和掌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 课件 学生准备 糖果 各种形状的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第1页/共5页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情境图:明天是个好天气,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去 参观科技园。听到这个好消息,二(1)班的学生可高兴啦,他 们为明天的参观科技园准备了许多好吃的,让我们一起去看 看都有哪些食品。请同学们一起来分一分这些食品吧! ⊙动手操作,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 8 页例 1,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 义。

  (1)自由分糖果。

  各组学生动手把 6 颗糖果分成 3 份,然后汇报结果。

  分法一:第一份和第二份都是 1 块,第三份是 4 块。

  分法二:第一份是 1 块,第二份是 2 块,第三份是 3 块。

  分法三:三份都是 2 块。

  (2)理解平均分。

  ①学生看图并汇报观察到的结果,引导学生了解分法的多样 化。

  ②引导学生对比这三种分法,明确哪一种更公平,并说明理 由。

  (第三种分法更公平。因为第三种分法每份都同样多,不会出 现争议。) (3)教师小结: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 平均分。(板书课题)

  第2页/共5页

   (4)反馈练习。

  ①引导学生独立完成教材 8 页 1 题,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判断 的。

  预设 第一种分法和第四种分法是平均分,因为第一种分法 的每份都是 3 块,第四种分法的每份都是 4 块,所以是平均 分。其他的分法不是每份都同样多,所以不是平均分。

  ②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 8 页 2 题,然后把这句话补充完整,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结果的。

  预设 一共有 16 片枫叶,每 4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4 份。

  我是先数每份有 4 片,再数有 4 份,然后用乘法计算,算式 是 4×4=16(片)。

  ③通过刚才分糖果,大家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谁再来说一 说? 预设 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什么是平均 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 考,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的含义。

  2.教学教材 9 页例 2,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1)组织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 18 个小圆片,动手 分一分,然后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2)汇报分法。

  分法一:先每份分 1 个小圆片,然后每份再分 1 个,直到把

  第3页/共5页

   18 个小圆片分完,每份分了 3 个。

  分法二:每份先分 2 个,然后每份再分 1 个,正好分完,每 份分了 3 个。

  分法三:每份分 3 个,正好一次就平均分成了 6 份。

  (3)学习表述平均分。

  出示例 2 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分的, 再看看图中是怎样表述分的结果的,然后引导学生按“把( )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的形式说一说分的结果。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 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 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 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 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 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 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 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 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 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 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 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 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4)反馈尝试:完成教材 9 页“做一做”,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第4页/共5页

   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体会 分法的多样化,学会平均分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学会用语言 表述平均分的结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语言和 动作的有效结合,加深对平均分含义的理解。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 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 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 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 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 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 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 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 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第5页/共5页

  

篇四: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总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研制出版的《义 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六年级)》 (以下简称实验教材)经修订后形成的一套新教材。实验教材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 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 在总结以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的。实验教材从 2001 年秋季开始使用,经过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实验使用证明,这是一套我国城乡广大地 区普遍适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从 2011 年 7 月开始,实验教材的编写者根据新颁布的《义务 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对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而 系统的修订,形成了《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于 2013 年 3 月全部通过国 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查,并已于 2012 年秋季开始陆续替换实验教材。

  下面就二年级下册教材中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说明,以供教师参考。

  一、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有余数的除法,混合运算,万以内数的认识, 克和千克,图形的运动,数据收集整理,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等。

  数与计算的教学内容是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如表内除法、混合运算、有余数的 除法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 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 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学习 的继续,学生在此学习除法笔算试商的方法,为学习多位数除法打下基础,也分散了学习的 难点。

  这册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万以内数的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认数的范围扩 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我国的计数习惯是每四位一级,把万以内的数位

   顺序弄清楚,掌握了第一级数的读、写法则,再学习万以上的数就可以类推了。因此,这部 分内容是进一步学习认数的重要基础知识。同时,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 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较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 会用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给学生初步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让 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的运动(一)”一章,包括简单的“对称现 象和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通过直观、 操作,感知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平移,学会进行最简单的 图形平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数据收集整理”一章,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 和整理过程,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即运用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学习用最简 单、最基本的方法记录、整理和呈现数据,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回答简单 的问题,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并且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数学广角——推理”介绍了简单的逻辑推理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尝试、推理等活动解 决简单的逻辑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 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小小设计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操作活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 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 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初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能熟练地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

  4.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5.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 1 千克=1000 克。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 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简单 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7.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表。

  表内除法

  单元结束时

  期末

  平均错误率

  速度

  平均错误率

  速度

  绝大多数达到每

  绝大多数达到每

  6%

  4%以内

  分钟做 8 题

  分钟做 10 题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如前所述,这套教材的实验教材是以《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 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以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的。在使用 10 年后,2012 年在总结 10 年实验与使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标准(2011)》 提出的新要求,广泛听取并吸收小学数学教师和教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实验教材进行了 系统、细致的修订。通过教材的修订,我们期望使本套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质量得到全面提 升,体现数学的价值,体现时代精神与科技进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教材结构 更为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和会 用数学的信心,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初步形成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使教材的风 格和特色更加鲜明,将数学学科体系的严谨性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性有机结合,更好地促 进教育教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又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更加符合实施素质教 育的要求。使教材的版面设计清爽美观,图文并茂配合切当,装帧精美,文字准确并适合于 小学生阅读。

   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表内除法教学的编排,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促 进学生能力发展。

  表内除法是第一学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表内除法计算也是学生需要掌握和 形成的最基础的知识与技能。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后的教材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变化不大, 仍然体现了下面几个特点。

  (1)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本册教材集中安排表内除法的教学。

  “表内除法(一)”教学除法的意义和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表内乘法(二)”教学 用 7~9 的乘法口诀求商和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首先,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与乘法的初步认识一样,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熟悉的具体情境 ——出游前的准备活动。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 “平均分”以及计算平均分的结 果的问题,为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作了准备。其次,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段进行。“平均分” 通过组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通过实际操作 展示两种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为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作好铺垫。“除法”则通过“直观或操 作—文字叙述—算式”的编排,生动而严密地阐明了除法的含义,以及除法在实际应用时的 两种操作或思考方法,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除法的含义。这样,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关 于除法意义的认识逐步形成起来。最后,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一方面加强探索 性,展示了不同的求商的方法(第 18 页例 1);另一方面加强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第 42 页例 3),使学生在学习除法计算的同时就体会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集中教学用 7~9 的乘法口诀求商。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乘法口诀和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之后,在“表内除法(二)”中,教材集中安排用 7~9 的乘法口诀 求商的教学。只安排了两个例题,让学生试着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己探索、练习所有的表内除 法题的计算方法。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又可以节省教学时间。

  (4)改进编排,提供更合理的教学顺序和教学案例。本次教材修订,关于表内除法的 编排,在教材结构和细节安排上都有所变化。根据对 10 年来教材使用经验和教师教学经验 的总结研究,我们设计了更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教学结构和教学 案例。在结构上,将实验教材中分散编排在二年级表内乘除法中的有关“倍”的知识集中编 排,并安排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除法之后教学;将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移至“混合运 算”单元中进行教学等。在例题的设计上,注意体现学习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平均分的教学,加强了对平均分方法的探索。例 2 的呈现方式能更 好地体现进行平均分的不同方法,便于学生看到平均分的结果。又如,“解决问题”的例题 (第 23 页例 3),内容仍是直接运用除法的意义解决问题,且仍以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对比 呈现,但素材、解决问题的过程都有所变化。用直观图示辅助文字呈现问题,展示了学生分 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最后要求对两种情况进行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平均分,理解 除法的含义。

  (5)新增了“解决问题”的例题。与表内乘法的教学相同,在两个表内除法教学单元 中都设计了新的“解决问题”例题,让学生经历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 验,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表内除法(二)安排的例题(第 42 页例 3)是含有 价格、数量、总价关系的问题,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在没有操作辅助的情况下,通过分析、 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联系除法的含义加以解决,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提高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改进有余数的除法的编排,挖掘其数学教育价值,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以往,“有余数的除法”作为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一般安排在表内除 法之后进行教学。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一方面可以巩固表内除法的计算,另一方面学生将 初次接触除法的试商方法,为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基础,也分散了教学的难点。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科学合理,我们对这部分的编排进行了改进,主要变化和变化的 意义如下。

  (1)将“有余数的除法”由三年级上册前移至二年级下册。实验教材“有余数的除法” 安排在了“万以内数的认识”与“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之后,此时学生已经认识了 三、四位数,学习了相关的加减法,接下来的“有余数的除法”单元又只能涉及两位数除以 一位数的除法计算,使得数的认识与运算教学层次不够合理。因此,此次教材修订根据“数 与计算”教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本顺序进行了调整。

  (2)根据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更为细致地安排例题及呈现方式,使得教学内容 逻辑性强,更为科学合理。例如:例 1 将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对照呈现,揭示余数的含 义;例 2 结合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让学生找规律,自主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例 3 利用分小棒的操作,紧密结合分的过程认识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每个数的含义,并以 有余数的竖式和没有余数的竖式的对照,使学生完整地理解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含义;例 4 则是教学计算除法时如何试商,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在此基础上,教材安 排了两个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教学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充分体现本次 教材修订关于解决问题编排的整体思路,培养数学应用的意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形成学 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教材编排的改进,使得“有余数的除法”的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地挖掘,既 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和自主探索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同时还学习了运用数学知识解 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体会、理解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数学能力。

  3.“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提供丰富而有效的素材让学生 获得有关较大数的良好体验。

   数感是人的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之一,加强数感的培养是“数与运算”教学领域的一 个重要理念。因此,《标准(2011)》将数感作为数学教育的核心概念之一,使学生形成良 好的数感应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的数感的建立有一个逐步体验和发展的过程, 需要通过每一学段、每一学期的数学教学循序渐进地培养。本册教材结合万以内数的认识的 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建立数感的学习素材,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理解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通过数概念的教学培养数感是使学 生逐步建立数感的最直接途径。本册教材的数概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万以内数的认识”。

  在这部分教材中,不仅安排了传统的有关万以内数概念的基本内容,还增加了有助于学生理 解一万、三位数、四位数的意义的教学。让学生在认识这些数的过程中感知和经历更多的实 例,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的含义,使学生更具体、更准确地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修 订后的教材采取了几个方面的措施帮助学生形成数感。

  第一,通过可容纳一万人的体育馆的主题图,让学生对 10000 有一个整体的感受。

  第二,采用有视觉冲击力的素材帮助学生感受万以内的数,建立起比较清晰的表象。

  在例题中,将原来斜着放的“百板(100 个方块组成的板)”转成正面,出示 235 个绿圆点、 1000 个彩点、2458 颗彩色小星星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较大数目物品的规模。

  第三,提供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让学生感受并体验较大的数。例如,出示 1000 个小 方格,让学生动手涂出 368 个小方格;通过生活中的以“一”“十”“百”为单位的事物, 帮助学生直观认识数的结构。如 1 元、 10 元、100 元一张的钞票,10 支一捆的铅笔,100 张一捆的明信片等;提供有关三位数、四位数有多大的具体而生动的实例,如“用肉眼能看 到的星星大约有七千颗”“广场上有 208 只鸽子”等,让学生结合现实素材感受这些较大数 的含义。

   第四,安排了结合实际认识万以内数的近似数的教学(第 91 页例 10),以及让学生估 计一些物品的数量,展示用数来表达、交流的有关内容等(第 79 页第 4 题,第 92 页第 4 题等)。

  第五,结合实际安排了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例题(第 95 页例 11、例 12),使学生 对万以内的数以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丰富的体验和经验。

  第六,在掌握了“整百、整千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本单元在最后安排了用估算的解 决实际问题,初步认识估算的作用。

  这样,通过上述丰富而有效的素材,以多方面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万以内数 的概念,发展数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4.增加混合运算单元,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四则运算之后,本册教材安排了“混合运算”单元。实验教材在 第一学段没有安排专门教学“混合运算”的单元,只是在部分加减法计算单元安排了“连加 连减、加减混合”,直到到第二学段的四年级下册才进行归纳总结,正式教学混合运算的知 识。这一改变,同样也是根据 10 年来教材使用经验和教师实践经验的总结研究而作出的。

  让学生在认识了简单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学习四则混合运算,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合理 的数学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学习利用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把解决问题中需要多步计算的过 程用一个综合算式表示出来,拓展解决问题的内容,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运算 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册“混合运算”单元安排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混合 运算的顺序;第二部分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把实际问题中需要用两步计 算的过程用一个综合算式表示出来。同时,我们还调整了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编排思想,重新

   设计了教学的顺序。先让学生了解运算顺序(按只有一级运算—有两级运算—有小括号三个 层次编排),让孩子学会面对一个抽象的混合运算算式时知道如何计算,重点是“会算”。

  然后结合现实问题的解决,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综合算式来表示解决问题的多步过程,重点 是“会列式”。

  关于解决问题,在经过前三册教材和本册前几个单元的教学之后,学生学习了解决问 题的基本步骤、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册教材在混合运算单元里安排的解决 问题的例题是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思维难度比较大。为此,教材在这里需要专门进 行教学。教材用比较直观的色条图呈现数量关系,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教给学生思考的方 法和思考问题的顺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5.“空间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加强了探索性和现实性,更有利于学 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和数据分析观念的形成。

  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因此,教 学时应让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图案设计、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获得 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更好地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 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

  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在“图形的运动(一)”单元安排了简单 的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平移现象与旋转现象,简单的图形的平移等内容。使学生通过直 观、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感知图形的平移,初步认识旋转现象,学会进行最简单的 图形的平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取 如下这样一些措施。

  首先,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有关图形和图形运动应用的素材。例如,在“游乐园” 的主题图中展示了本单元要学习的所有内容的实际应用;接着分别用 “天安门”“缆车”

   “升降机”“推拉窗”“生活中的数学”等实例,展示实际生活中的轴对称、平移与旋转的 现象,使学生不仅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使学生获得了有关图形 以及图形运动的丰富的感性经验。

  其次,教材为每一部分的教学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如观察、折纸、制作、 作图、拼摆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对轴对称、平移、旋转的概念进行感知、体验和理解,感知 和体验图形的运动、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等。另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既具探索性又生动 有趣的操作活动。例如,第 31 页“做一做”、第 32 页例 4、第 35~36 页第 10~13 题以及实 践活动“小小设计师”等。让学生在这些充满童趣的操作或制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 操作、讨论和交流,感知、感受几何变换的奇妙,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得到发展空间 观念的训练。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是本册教材的统计教学单元,这是根据《标准(2011)》 的要求对第一学段的统计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调整后编排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简单 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即运用调查、测量等方法收集数据;学习用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 整理和呈现数据。教材设计的例题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如例 1 介绍的是学校订做校服,征 求学生对颜色的意见,接着介绍了通过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和呈现数据的方式,并进行了简 单的数据分析,体现了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或途径的编排思想,也体现了统计的必要 性。在分析数据时,与实验教材相比,本册的编排对数据的分析更具有现实性。如例 1 的问 题“(3)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例 2 的问题“(2)有两位同学缺勤没 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通过这样的富有现实意义的讨论,使 学生初步体会数据中蕴涵着的信息和数据分析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6.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 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册教材的编排,十分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 提供充分的、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 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1)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了丰 富的现实背景。教材在每个教学单元的开始,都安排了既反映现实生活内容,又包含有所学 数学知识的主题图,使各部分知识的教学都是从学生有所体验的实际问题或现实背景引入 的。例如,“表内除法(二)”的教学,在“欢乐的节日”背景下,在布置联欢会的会场时,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同学们做了多少面小旗,要怎样挂在教室里。又如“有余数的除法” 的教学,在“用 11 根小棒摆图形”的情境中,要解决的是“能摆几个图形?有没有剩余? 剩余几根?”等等。

  (2)许多内容的教学都注意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计算教学继续体现算法多样化。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经 验和思维习惯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保护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中在探索求商方法时,呈现了不同的方法;整百、整千数加 减法的计算,也呈现了不同的算法;等等。

  其次,许多例题和习题具有开放性,提供让学生继续探索的线索,为培 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及创新意识创造了条件。例如,第 32 页例 4 教学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如何 利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剪出“手拉手的小人”,教材提供了探索的过程,提示方法“不止一 种”,鼓励学生接续探索。又如,第 96 页例 13 教学用加减法的估算解决问题,教材不仅展 示了用估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还提供了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考方法。这 种经常出现的探索要求和线索,不仅可以养成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还 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 主动地探索未知,进而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另外,教材继续注意提供既丰富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培养学生探索 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 “数学广角——推理”单元中,安排了有关逻辑推理的知识和案例,并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

   或简单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操作、猜测等手段解决问题,初步体会这些逻辑推理的 方法,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前两册教师教学用书中介绍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其中如计数器、方木块、 小棒、钉子板等,仍可以继续使用。这里再介绍几种,供参考。

  1.表内除法练习表

  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制的二年级下册学具卡片第 4 页。这是为帮助学生练习表内除法 用的学具。表中从左往右依次写出所有表内除法的被除数。做练习前可以准备 9 张小数字卡 片,分别写上 1~9 这九个数字。做练习时,拿一张数字卡片,放在对应的一竖行的后面,从 上到下依次说出除得的商。例如,拿出写着“2”的数字卡片放在第二竖行的后面,依次算 4÷2、6÷2、8÷2……也可以按横行顺序计算,如算 9 的除法,可以用最下面的横行。还可 以把横行和竖行连接起来,如算 6 的除法,可以先用第 6 横行,算到 36÷6 以后,接下去再 按竖行算 42÷6、48÷6、54÷6。也可以一个学生在上面任指某一个数,另一个学生很快说 出除以某个数所得的商来。还可以两人进行比赛。

  2.万以内数位表

  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制的二年级下册学具卡片第 19 页。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使用。用法 与一年级下册的数位表基本相同,可以参见一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 10 页。教师演示用的教具可以做成 下图的样子。

   制作的方法是:用大小相等的两张硬纸板,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以涂红、白两色为例。按照上图

  的样子在白纸板上写出万以内的计数单位,并在

  每一行的下面各挖 9 个圆孔和

  一个能露出数字的方洞。再准备 4 张白色硬纸条,在它的下半部分按每个圆孔的距离,填写上 9、8、7、6、

  5、4、3、2、l、0 这十个数字。以红色纸板为底,中间夹上 4 张白色硬纸条,以白色纸板为面钉在一起,

  使中间的每一张纸条可上下移动。当白纸条向下移动时,圆孔露出红色,同时方洞里出现数字。如上图表

  示 3205。

  3.简易天平

  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没有天平的学校,可以制作简易天平。制作方法是:用两根木条,一根为横 梁,一根为支柱。在横梁的正中钉一个小钉作为指针,小钉与横梁垂直。顺着支柱的正中划一条垂线。把 横梁的中点与支柱的上端钉在一起,但不要钉死,使横梁能绕中点转动。然后在横梁两端离中点等距离的 两点,挂上同样大小的小盘,使小钉和垂线重合,然后再把小盘固定在横梁上。

   用秤每称出 1 千克的沙子就装在一个塑料袋里。在左面小盘上放要称的东西,在右面小盘上放沙袋, 当天平平衡时,看沙袋的数量就可以知道所称的东西重几千克。

  要称出东西重的克数,在左面小盘上放要称的东西,在右面小盘上可以放贰分币(每个贰分币重 1 克),当天平平衡时,看贰分币的个数可以知道所称的东西重几克。

  4.学习平移、旋转的操作学具

  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制的二年级下册学具卡片第 9~17 页。这是为学生学习、体验图形的平移和 旋转用的操作学具。第 9 页的 3 个带彩点的图形用于制成陀螺;小汽车可作为模具,让学生画出一排小汽 车,由此体会平移。第 11 页的三角形图片用于拼出图案,体会旋转;第 13~15 页的图片用于“小小设计 师”的活动,体会平移、旋转。第 17 页的圆盘图可用来制作转盘。第 20 页的方格纸可作为第 17 页的小鱼 图案平移的参照,由此体会平移。

  5.口算练习表

   参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印制的二年级下册学具卡片第 1~3 页。这是为学生经常练习本册 的口算用的。各条的练习内容如下:(一)(二)(三)(四)是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

  (五)(六)(七)(八)主要是用 7~9 的乘法口诀求商。(九)(十)是整百、整千数 的加、减法;(十一)是 100 以内的两位数加、减法。

  除了上述的内容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己设计制作一些教学效 果好的教具和学具。

  四、 课时安排

  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本册教材为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 58 课时的 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数据收集整理(3 课时)

  二、表内除法(一)(10 课时)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 2 课时左右

  除法………………………………………………… 3 课时左右

   2. 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4 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 课时

  三、图形的运动(一)(4 课时) 四、表内除法(二)(5 课时)

  用 7、8、9 的乘法口诀求商…………………………… 2 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 ………………………………………………… 2 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 1 课时 五、混合运算(7 课时)

  两步式题 ………………………………………………… 4 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 ………………………………………………… 2 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 课时

  六、有余数的除法(8 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 5 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 ………………………………………………… 3 课时左右

  小小设计师 ………………………………………………… 1 课时 七、万以内数的认识(12 课时)

  1000 以内数的认识……………………………………… 3 课时左右 10000 以内数的认识………………………………………7 课时左右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2 课时左右

   八、克和千克(2 课时) 九、数学广角(3 课时) 十、总复习(4 课时)

  

推荐访问:下册 二年级 教案

最新推荐New Ranking

1幼儿园学前班教案5篇

幼儿园学前班教案【活动目标】1、认识“>”、“”、“”。1、感知数量的多和少(演示课件)师:这儿的景...

22023年有趣的叶子大班教案7篇

有趣的叶子大班教案设计意图:上个星期三,幼儿园组织去秋游,在吃桔子的时候,小朋友偶然发现一个桔...

3《鸽子》大班教案4篇(2023年)

《鸽子》大班教案活动目标:1、感受和表现拍乐曲的强弱节奏,并用打击乐器进行演奏。2、创编鸽子飞翔...

4小兔拔萝卜教案12篇

小兔拔萝卜教案活动目标:1、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2、学说:“你不推,我不挤”,“...

52023年度设计主管年度工作总结3篇(完整文档)

设计主管年度工作总结**年我应聘到公司工作,从事设计员的工作,至今已*年多了,在今年被公司正式任命...

62023年《我多想去看看》教案锦集8篇(全文完整)

《我多想去看看》教案锦集[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诗歌。作者采用第一人称,以一个山村的小孩子的口...

72023年度《小熊住山洞》教案3篇

《小熊住山洞》教案教材分析《小熊住山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

8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班会教案活动方案6篇

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班会教案活动方案教育目标:1、通过观察画面,使幼儿知道升旗的仪式,尊重国旗。2、...

92023年度端午节小班艺术活动教案5篇

端午节小班艺术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了解端午的来历和习俗,如: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2、了解...

10关于分数的意义教案3篇

关于分数的意义教案师生活动一、导入新课。二、教学新课。三、实际应用四、总结“猜猜哪杯糖水甜?”1...